度秘诗经是我国什么文学的起源

2025-02-25 21:43:3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源。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从分析《诗经》的劳动类诗歌就可知道:“《诗经》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适的东西。”可以说,从《诗经》开始,在我国诗歌的领域内就奔泻出一条现实主义的河流,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均受到滋润和浇灌。
  《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同时更包括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国风》民歌‘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广泛深刻地展现了周代人民惨遭剥削,压迫的实际处境,抒发了他们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怨恨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劳者歌其事”,通俗一点说,就是劳动人民反映歌唱自己的事情,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生存状况。劳动人民这一平凡而真实的愿望在《诗经》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人民真实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现喜、怒、哀、乐,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和抨击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这种表现手法,开启了中国“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白居易等许多后世作家的诗歌创作中也能找到受其影响的痕迹。
  《诗经》中“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在风、雅、颂作品中都有具体的表现。以以《豳风·七月》为例分析:
  《豳风·七月》是一首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全诗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倍受剥削压迫的处境及生存境遇。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奴生活的画卷。农奴们终年辛勤劳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从七月大火星慢慢向西移动,妇女们开始制作寒衣。“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农民们在正月间就开始修理农具,准备春播春种。妇女们也没有闲着,挎着竹篮,采摘蚕桑。如“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七月、八月开始纺麻织布,染制漂亮的衣服。接着便是收获打猎。“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然后筑场酿酒,修房凿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