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是什么意思

2024-11-06 07:18:3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释义】

指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也指读书与实践。

1 认识与实行。

《礼记·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屑,可以能行焉” 

2 智虑和德行。

《荀子·非相》:“知行浅薄。” 杨倞 注:“言智虑德行至浅薄。”

【读音】zhī xíng

【成语】

知行合一 [ zhī xíng hé yī ]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箇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箇知,又说一箇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说箇知,方纔行得……某今说箇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造句】

1 做人要内外一如,处事要知行合一;说话要言行一致,行为要表里如一;做人要前后一致,做事要老少无欺。

2 知行合一是解决这个世界上难题的唯一办法。

3 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

4 先秦时期,已存在知行之辩,主要源于哲人思者对人们的致知过程和践行过程的思考和反思。

回答2:

指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也指读书与实践。

知行关系,好像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特殊问题。从先秦到当代,哲学家对于知与行之先后、轻重、难易,各有所辩难,知行必须合一,却不言自明。王阳明讨论知行合一,也只是认为两者不分先后,知行并进。

中国哲学几千年对此几乎无所质疑。其中原因,是中国思想的泛道德主义。知行若可分离,想的一套,做的另一套,作为读书人,“人格”已破产。

扩展资料

唐代,柳宗元对知行问题提出了有创新意义的见解。他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来自天赋的只有两方面,刚健之气和纯粹之气,前者就是意志,即行;后者就是认识,即知。

柳宗元认为人的高度发展的心理,主要是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的。不足的是,他只指出了这样的重要事实,而并没有从发展的角度加以理解,尤其是没有注意到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到宋代,对知行的问题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朱熹继承了程颐的学说并有可贵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积极的观点,不足之处是仍没有克服知先于行且重于行的片面性,也没有说清“常相须”在什么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行

回答3: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也倡导“知行合一”,认为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陶先生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或从书本得来。

回答4:

知行:指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也指读书与实践。《礼记·中庸》等均有记载
读音
zhī xíng
解释
①人的思想追求与其生活方式。
②也是北京交通大学校训。
③读书与实践
(知:思想追求;行:生活方式)

回答5:

按照自己的良知行事(做事)是为‘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