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因地制宜地教好农村小学美术课

2025-03-31 10:59: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美术教育通过绘画和美术的知识、技能训练、欣赏等富于传递情感的文化行为对学生进行美育,既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的制约,农村美术教育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但农村有广阔的地理环境,丰饶的物产资源,自然的风土人情,为美术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发掘空间,这就要求农村的美术教育方式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培养农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农村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备课,优化设计。备课是指美术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开学前的准备和每节课前的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一堂课的优劣是首先是由备课决定的。备课方法与技巧形式多样,关键靠教师
- 1 -
的经验和教学体会。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全部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将学生对美术的感受和参与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另外,美术这个科目更加注重教具的提前准备,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材料自制一些教具,比如:《彩色玻璃窗》一课,如果教师能提前一节课将自制的“彩色玻璃窗”展现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也方便了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来收集教具,如一些过期的挂历,其他学科的挂图和幻灯片以及学生的优秀的美术作业都可以拿来作为课堂上使用的教具,为实现高效美术课堂打下基础。
二、整合教材,因地制宜。在我们使用的美术教材中有一些教学课程与农村孩子的生活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有许多的课程在农村是无法开展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就需要我们在依托教材的同时,努力去开发农村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增改或重组。比如在《城市灵光》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大城市的了解仅仅局限于一些来自书本和影视剧中的图片形象,缺乏亲身体会,很难达成教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直接由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小乡镇入手开始教学,让学生们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说自己的家乡和自己身边的变化、说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勾起学生的最直观的形象记忆,再借由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介绍,进一步丰富联想,在进行描绘时学生心中有物,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不仅参与热情高,而且巧用了身边的资源,在资源的整合中凸显了美术的地方特色,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本地的丰富的黏土资源让学生来做泥塑、小雕塑、刻画
- 2 -
拓印等,材料充足易得,课上人人有事做,他们不仅兴趣高,而且会有很多精美的作品问世。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教学追求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泛的美术情境中认识美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一堂美术课要上得学生情绪高涨,印象深刻,教师就要努力地去营造一种吸引氛围,美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一个吸引点,在农村小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去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趣因素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实际,为他们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刺激他们的创作欲望。如在教学《奇妙的字母》一课中,我先播放字母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由教学生唱字母歌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作画时,我将这支明朗、欢快、节奏愉悦的歌曲循环播放,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美妙的音乐氛围中去构思去作画,从而创作出一幅幅主题突出,构图饱满,色彩鲜明,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四、走出课堂,体验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美术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农村是个广阔天地,这里的蓝天白云,这里的广阔的农田、碧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清清的小河、幽幽的树林、数不清的动植物和奇花异草??都是我们美术课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和天然教材。在教学《千姿百态的树》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来到学校的对面的池塘边和小山上进行实地观察,又叫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自己家附近的各种各样的树,同学们一个个都兴趣盎然,教师趁机提出建议,为什么不能利
- 3 -
用我们手中的画笔和颜料把它们挪到我们的画纸上呢?学生们立刻积极响应,教师再简单地讲下构图的有关常识,学生们就交上了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尊重创作,积极评价。作业展示与评价是美术课堂的最后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件美术作品,却没有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与认可,也许他就会感到沮丧甚至会失去了再次去绘画与创造的激情和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使用“像”与“不像”或“对”与“错”等简单的话语对学生的作品来进行评价,而应该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理特点以及知识基础做出更人性化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当我拿到学生的作品时,我会首先针对每位学生创作的作品予以恰当的书面评价,用评语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接着我还会选出其中的一些优秀的作品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在班级中予以展示,并请创作者们上台来谈谈他们的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的过程及收获,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励他们去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也会适当的降低要求并且尽量地去捕捉他们的作品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任重道远,真正上好一堂优秀的美术课需要下很大功夫,我们农村教师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会美术的魅力,把美传递给每位学生,让学生爱上美术、学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