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华盖》是他所写的故事中最具特色的作品,在现实和传说交替的叙述中表现出独 特的幽默感,有如犹太文学中的《堂吉诃德》。但是,就重要性来说,还应该算是《过夜的客人》。故事叙述人回到他那毁于战火的童年的故乡——布恰屈镇,他多次组织教友到教堂参加礼拜,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作品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象征性的细节:原来以为早就被弄丢的祷告室的钥匙,回到耶路撒冷之后竟然在旅行者的背包里找到了。作者意在暗示除非得到锡安主义的保护,不可能在犹太人被巴比伦人放逐之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时代重建旧的秩序。整部作品以地方志为框架,精心安排了造化弄人、世事沧桑,以及作者的冥思苦想。小说交融了犹太民族的历史和今天,描写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渴望着扫除人世间一切贫困、痛苦和屈辱。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年7月17日——1970年2月)男,以色列作家,希伯来文小说家。作品大多具有一种浪漫主义风格,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有着幻想成分。作品有小说集《新婚的华盖》、《海洋深处》、《夜间来客》等。196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阿格农自幼受到宗教教育和文学熏陶,八岁开始写诗,十五岁发表处女诗作<雷纳的约瑟>。阿格农的小说多以他所熟悉的犹太人小镇为背景,描述了欧洲犹太人传统封闭的宗教生活方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遭受衰退、崩溃和蜕变的过程,再现了这一“痛苦加甜蜜”的情感历程。阿格农去德国讲授希伯来文学,同时研究德、法文学并继续从事小说创作。在侨居德国期间,阿格农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永生>和《婚礼的华盖》。不幸的是长达七百多页的《永生》未及发表便在一场火灾中烧毁。《婚礼的华盖》(1922)是阿格农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希伯来文学的巅峰之作”、“希伯来文学中的<唐吉诃德>”。1924年,在德国侨居了十一年的阿格农决定举家返回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定居,并专心从事创作。此后,除曾数度去欧洲暂住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那儿度过,直到1970年2月27日去世。在耶路撒冷,他相继创作了<宿客>(1938)、<逝去的岁月>(1945)等长篇小说,以及<大海深处>、<订婚者>、<野狗>、<黛拉婆婆>、<千古事>、<女主人和小贩>等中短篇小说近二十卷。
阿格农创作的一大特征是以他的故乡布察兹作为作品的背景。阿格农的叙事艺术表现为现实和传说交替。在他所有创作中,当以<婚礼的华盖>最具特色。书中表现出的纯朴和别出心裁的幽默无疑使其成为犹太文学中的《唐吉诃德》。阿格农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却不乏神秘主义成分,使那些最灰暗、最普通的情景都笼罩在一层金黄色犹如童话诗一般的奇妙气氛之中,令人不禁联想到夏加尔从<圣经>中汲取主题的绘画。阿格农是一位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超俗作家,不仅具有非凡的幽默和睿智,而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是一位以淋漓尽致手法表现犹太民族性格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