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危机导致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衰微和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进一步扩大。到帝国主义时代,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所奉行的国家不干涉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主义原则逐渐过时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在组织和协调社会生产、对付经济危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战之前,有些国家已经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一战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为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提供了契机。 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特点就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利用国家的权威整顿金融,恢复经济秩序。 其二,政府鼓励农业减产,保护农产品价格。 其三,加强对工业生产的计划指导。 其四,通过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形式,创造就业机会,刺激市场消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进行干预,并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虽然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相违背,但却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并最终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第二,新政的一系列关于救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工资的立法,构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以后的历届政府的发展,成为今天美国的福利制度。 第三,缓解了由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美国人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第四,政府的规模、权力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并改变了过去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慈善机构实施救济的传统,政府承担起救助贫困者的责任,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初步建立; 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经济制度得以形成。 新政以后的历届政府,虽然仍有关于政府管制还是自由放任之争论,但分歧已不是政府是否应当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而是干预的程度多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