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分别举例说明

2024-11-07 00:21: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就是和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的美学意蕴除了呈现在它 的结构方面,最主要的还有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下面简论之。  中国古代建筑用材的最大特点是以土木为材 ,外加一些砖石瓦,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而“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单位 ,每座建筑物都是有一间或多间合成的。这种木构架的结构呈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木这种材料的性能。木长度有限 ,这就决定了古代建筑之柱过频、“间”之跨度 不能过大的特点。和西方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大教堂内部空间的高广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间”的审美属性偏于小巧而少雄浑之气 ,一定程度上切合古人偏于宁静独处的内心要求。同时这种间的狭小,有时又显得碍手碍脚、过于拥挤,便有群体组合的出现。群体组合,主要表现为平面上间与间的连续组合,经向高空发展的间与间的上下结合,这种组合方式,在实用意义上扩大了建筑实用空间,并且极大地加强了整个建筑群的稳固程度;在审美上,却创造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 的美 。这种建筑群体常给人以愉悦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属于优美范畴的 。因以土木为材,质感偏于“熟软”,而少生硬,性格温和柔丽 ,而少阳刚之气,这一点在民居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即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也还是富于东方特有的美的“土气”。建筑群体组合林林总总,气度不凡,井然有序,象征古代中国有条不紊的人间秩序,空间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形象亲切近人,轻盈平易,富于诗意的洋溢而不给人以突兀、惊奇的痛感。  中国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在于曲线形,无论品位最高的垂脊四面坡的庑殿顶 (宋时称四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等,莫不如此,古希腊那样的平定式极为罕见。这种屋顶全部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耸 ,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是其它的建筑所没有的特征。这“翼角翘起”,在结构上是极合理,极自然的布置。看似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但在美观上不知增加了多少神韵。宗白华认为,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起一种动态的作用,而很早就趋向飞动之美了。“如跂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小雅•斯干》)中的这些著名诗句 ,是以鸟的飞势来形容中国古代飞檐的飞动之美。本来建筑物是以静态而存在的 ,而这种反宇飞檐的匠心独创 ,化静态为动态,给人的心理必极大的美感,显得轻盈俏丽 ,偏偏欲飞。  色彩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木料 表面涂上油漆,是为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当,所以又收到美观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上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丹赤为其主色,与檐下幽冷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其格调。有时庙宇的柱廊竟以黑色为主,与台基的白色相映衬。显得黑白分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效果。  中国的建筑既然为彩色的,假使这些彩色滥用于建筑的全部,使上下金碧辉煌,势必鄙俗妖冶,乃至野蛮,无所谓美丽和谐或庄严了。琉璃瓦自汉代传入中国,用于屋顶当始于北魏,明清两代,应用尤广。这个由外国传入中国的宝贵建筑材料,更使中国建筑大放异彩。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屋宇 ,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美观更加无可挑剔。 但在瓦色的分配上也是因为操纵得宜;尊重纯色的庄严,避免杂色猥亵,才能如此成功 。如,说到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其基本、典型的色调为黄红两色,大凡品位较高的建筑,均以黄瓦红墙为基本特征。这一切的黄瓦红墙交相辉映,色彩协和悦人,都与皇家以及封建统治者内心的华贵、庄严、兴旺的气象连接起来,给人一种庄严的,不可凌越的崇高感。  中国的建筑在平面布置上大都采取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 ,几座房屋沿地基 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 。这种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个特点,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不可及的企盼心理。这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加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该建筑的艺术感染力。那些前奏院落在空间上的收放 、开合变化,也能反衬出珠院落和主建筑的压倒一切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就单座房屋而言,形体变化并不太丰富,主要靠庭院空间的衬托取得所欲达到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建筑是在平面上纵深 发展所形成的建筑群与庭院空间变化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已延续了两千多年,且流布范围极广,虽杂收外来影响,但却保持了独立的结构体系,且已积淀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蕴含了极强的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好好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