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陈公博是谁?

2025-04-05 08:09: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1946年6月3日),汉族,广东南海人,原籍福建上杭,寄籍南海。他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一大代表,之后脱党而去,加入国民党行,曾任国民党第二次全国大会中央执委。后演变为反蒋的改组派的代表人物,但不久又与蒋合流,是蒋的座上客。最后,他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中国的第二号大汉奸。

  1. 自9岁开始至15岁,陈公博正式入学堂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对于四书五经的学习,似乎没有  在陈公博的心灵上留下好的印象,他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持尖锐的批评态度。陈公博对旧小说情  有独钟,白天背读四书五经,晚上阅尽能够得到的一切小说;为了证实小说里的史实,他又迷  上历史书籍。1917年,他从广州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的北京    大学正是蔡元培任校长时期,各方名师汇集,各种思想广泛传播。陈公博与同时代的人一样    承受着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吮吸着蜂拥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思想。

  2. 1920年夏,陈公博结束了在北大的求学生活,带着极不定型的新思想和急于施展才华的抱        负,返回广东,开始踏上政治舞台。回到广州的陈公博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开始接受和宣    传社会主义学说。1920年10月20日,他创办《广动群报》,在广东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  义思想,为中共广州支部的建立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921年3月,陈独秀与陈公博、谭平    山、谭植棠等经过几次酝酿,组建了新的共产党广州支部,陈公博负责宣传。  1921年7月23  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陈公博作为共产党广州支部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3. 以参加中共一大为转折点,陈公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热情急骤下降,以至于在几个月的时间  内,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和困惑,后来就脱离共产党,正式出国留学。

  4. 1925年4月,陈公博结束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涯,回到广州,立即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重视。国民  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约他面谈,极力劝说他从政。最终,经廖仲恺介绍,陈公博在脱离中共三年  后,又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再次登上政治舞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  长、军委会第五部部长、11省党部主任委员等职。1938年随汪精卫叛国投敌。1939年,在香  港写成《苦笑录》一书。在汪伪政府历任立法院院长、军委会常委、政治训练部部长、上海市  长兼上海市保安司令、清乡委员会委员长。1944年汪精卫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军委  会委员长、行政院长。

  5. 抗战胜利后,陈公博作为汪伪政权的第二号人物,被判处死刑。他死前的绝笔,是一副对  联:“大海有真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6. 在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中,有些人的一生是革命的、光辉的、伟大的一生。  像毛泽东、董必武等人;也有几个如同鲁迅先生所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  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包惠僧、刘仁  静便是如此。其中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弃信仰,叛变投敌,尤其是陈公博是汪伪政权的  二号人物,中国的大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