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现在巨型企业才是左右人类科技走向和未来命运的内燃机与掌舵手?

2025-04-04 05:09:0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们的芯片很好用,只是没有钱去做华为和高通那样推动标准化建设的资本,所以假如某个厂家要想使用我们的芯片,就必须围绕这个厂家的产品,单独做一套相互匹配的技术方案。”

“这样的方案一两个还行,一但客户数量变多,这种匹配成本就会变得非常高,这几乎封死了我们和许多小型公司的合作通道。因为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型厂家而言,把芯片拿过去,要想让产品形成联动,他们自己还要解决一系列的逻辑问题”。

这是8月9日,五矩研究社在参加上海人工智能展时,和一家物联网芯片公司发生的对话。按照这家国内芯片公司的介绍:现在的科技“进化”速度让他们有些焦虑,产品方面不仅缺乏把产品依靠各种服务支撑砸成行业标准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即便是人才可持续性方面,因为芯片市场直接和国内外一线企业进行人才竞争,也让他们这些小团队在面对心仪人才时“力不从心”。

因为据这家公司的对外负责人介绍:

 “我们当下能给到的年薪大约在60万,而华为和苹果等公司却可以出100万甚至200万。除了薪酬,巨头企业还有更好的技术交流环境。小公司,如果不是暴利的企业,现在连人才的持续性都是问题。”

  在这家芯片企业为人才焦虑的同一天,深圳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产业链上1500位合作伙伴、5000名全球开发者却在以鸿蒙为中心的标准建设上进行的如火如荼。

    在开发者大会的介绍中,华为手机负责人余承东还透漏:“华为目前在170多个国家,15个数据中心,拥有91万应用开发者”。这样的人才储备,为鸿蒙OS的物联网建设打下了生根的基础。”

           所以,当科技从竞争走向巨人时代,一个我们可能并未注意到的趋势是:以华为、高通、三星、和苹果为代表的技术型企业,正在形成技术高地的绝对优势。

           这一趋势,曾得到了美国媒体Inc的数据支持。

           据Inc2018年统计:2000年时,每年有15%到20%的小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型甚至大型公司,但这一比重,在2017年时直接腰斩。

           与此有关的另一组数据是:2000年时,每年有75%到80%的大公司保持着市场的庞大地位,但这一比例最近增加到89%。

           让超级企业保持优势的原因正在变多,据五局研究社了解,国外的一线媒体将这种趋势归结于两点:

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家企业的员工数量上限正在被打破。

           企业内部沟通及工作的信息化,让企业效率得到了充分提升。以前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规则,随着大象本身变的灵活,而走向了灵活大鱼通吃的世界。

事实上,从一线公司的号召力来看,大象的体形正在随着外围支援者的增多,而变得抽象化。就像苹果公司在2018年时只有13万2千名员工,但苹果的IOS系统却拥有几十万开发者在以各种身份为苹果工作。他们通过网络,以陌生人的合作联系在一起。

二是专利壁垒的保护,让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将“巨人的肩膀”私有化。佐证这一事实的数据是,全球研发投入前十的公司也在全球专利申请中名列前茅,而随着专利数量的累计,据美国Inc的另一组数据显示,美国的创新型企业正在急剧减少。

           所以,一个我们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在于,当前的世界已经陷入了被巨型企业绑架的漩涡中心,他们才是左右人类科技走向和未来命运的内燃机与掌舵手。

    以韩国为例,三星一家公司就占据了韩国整个国家GDP的四分之一,而在市场体量更大的美国,据财富杂志统计,上榜财富500强的500家美国大公司收入总和相当于美国GDP的65%。

           据财富杂志2017年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基本只来自于33个国家,其中美国131家用,中国的115家,日本51家、德国29家,巧合的是这四国也是全球GDP前四的国家。

           所以,国家之间的科技实力竞争,已经走入巨头时代,尽管这一趋势对小公司极不友好,但时代的步伐不会因为仁慈而停下"理性"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