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新教材科学知识的含量大大增加,几乎每一篇新选的说明文都与科学方面的内容有关,它们与时代结合非常紧密,科学知识性更强。这些科普文章,有的介绍学生普遍关心的科学成果,有的阐明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有的阐释某一领域的科学观点,内容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科学世界。这些说明文,不仅具有认识价值,给读者以知识;而且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给读者以熏陶。在教学说明文时,应在引导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就《奇妙的克隆》一文而言,最突出的有两点: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两点都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为一些感人的实验细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来完成渗透的转化,即作者对文章的渗透转化到文章对读者的渗透,由渗透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转化为渗透到人的思想情感。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化,其前提就是要深味文章的内涵。而要深味文章的内涵,又离不开对怎样写的细研深究。只有这样,文章中所包含的人文滋养、科学意识才能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思想灵魂的深处。
二、激发学生的科学情感
现行教材有的直接入选科学家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如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一文,作者是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篇课文是居里夫人晚年写作的,作者以回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兴趣和情操,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篇通过科学家写科学家的文章。科学家杨振宁写的是科学家邓稼先从事科学发明工作的故事。邓稼先“是中国两弹元勋”,“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原子弹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读这篇课文,一种深沉的爱国感情打动着我的心;一种科学的献身精神震撼着我的心灵;一种中华民族的无限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如同长江的滚滚波涛在我心中澎湃、激荡,使我振奋不已!因此,读这篇课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学生们也无不赞叹中国科学家的伟大!正如文中一首诗所表达的那样:“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教材中有的课文则通过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的过程的介绍,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科学观点的阐释,从而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求真的科学素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如教学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文时,我展示了有关资料,如法布尔与《昆虫记》:法布尔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他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的荒地上购得一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他年复一年,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就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他35年余生(摘自《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通过讲述法布尔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其人格魅力,激发自我的科学情感,培养他们献身科学的决心。
三、挖掘学生科学创新的潜能
孩子们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孩子们的天性,应多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大胆想像、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发挥,从而达到挖掘学生科学创新潜能的目的。
教材中的很多篇目、内容,科学知识含量大,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或最新的发现、发明等。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篇篇都可能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钥匙。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单元教学内容有重点地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各种综合能力,挖掘其科学创新潜能。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实践活动“科学泛舟”,就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现代化产品、与爷爷奶奶座谈、观看“两弹一星”的记录片、收集新科技的报道等形式,感受科技的魅力。根据调查情况,可以进行调研报告或论文比赛,进行“利技是一柄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辩论赛。在活动中,学生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标新立异的想法,加上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爱科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挖掘了学生创新科学素质的潜能。
(作者单位:汨罗市罗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