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类型不同,其土壤肥力和供肥特点有很大差异。以氮素而言,土壤有机质多、全氮含量高的土壤,供应的氮素就多;反之就少。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对四种不同类型稻田的试验指出,在不施肥处理,晚稻从不同土壤中吸收氮素的顺序是:青紫泥黄斑塥黄筋泥泥砂土。如以青紫泥和泥砂土相比,一季水稻所吸收的氮素,前者比后者高出1.3倍之多。
在不同肥力土壤中,不论施用有机肥(柽麻)、化肥(硫铵)或二者配施,水稻吸收肥料氮(F)和水稻吸收总氮(T)的比值(F/T)与水稻吸收的总氮量呈负相关,即水稻吸收的总氮量愈高,其吸收的肥料氮在稻株总氮量中所占的百分数愈低,这说明土壤氮所占比例高;反之,总氮量愈低,吸收的肥料氮所占比例就愈高。饶有趣味的是,这种关系也存在于土壤全氮和F/T之间,即土壤肥力水平愈高,肥料氮在水稻总氮量中的比例则愈低;反之亦然。可见,肥力高的土壤不仅供应的氮素较多,而且土壤氮所占稻株吸氮总量也高。
就同一类型土壤供肥能力来看,也因不同类型水稻而异。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江苏省黄泥土上的试验,单季稻从无氮区吸收的氮量比双季稻高,前者高达97.5~106.5kg/hm2,后者仅58.5~72kg/hm2。就双季稻而言,早稻从无氮区吸收的氮素明显地低于晚稻,约低40%。因此,在施肥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