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写诸葛亮的文章

是写诸葛亮的,不是诸葛亮写的,类似于读后感。要快!谢谢
2024-10-31 02:22:0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和同时代的很多很多人一样,这个人有很多称号——卧龙,先生,军师,丞相,武侯,以及孔明,诸葛亮。
这个人,诞生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这个人,被刻在石碑上;被记载于帛卷中;被传颂于乡野间;被后生颂被后生议被后生敬被后生论。
历史本为正道,本为解惑。但历史终究是过往的表象,成败,普偏事实,是后人的叙述,是旁人的评注。一个起点,一个终点,中间一百条路。连细节都未必清楚,更何况是,本来就难以猜测的人心?
我想,这人怎样抱膝长啸唱梁甫吟;怎样自比管乐;怎样在朋友的问题之前笑而不答;怎样在高台上暗示公子刘琦;怎样在隆中边耕种边画出三分而一合的地图;怎样在东吴孙权面前进连横之说;怎样退做萧何而在主公陷入囫囵时又领兵来前;怎样在三年间扶正摇摇欲坠的新朝并将之建得有声有色;怎样写出徒丧文藻烦劳翰墨的正议;怎样下万人必死,横行天下的军诫;怎样羽扇纶巾于敌阵之前;怎样行军止如山而进退如风;怎样骄傲着在能算作自己政敌的人面前说虽十命可受;怎样即使用严法却仍的人爱戴;又怎样斩杀如同亲子般的马谡;又怎样在谈及自己幼小的儿子时怕他成不了气候;又怎样在出师一表中夙夜忧叹于怕无法完成先帝遗命;又怎样一次次扼腕于川路的艰险;又怎样将五丈原伴随星陨的秋风唱成一个民族千年的悲歌。

纵观孔明一生,在他身上有四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顶峰:一是君主信任的顶峰,一是权力的顶峰,一是知识分子终身理想的顶峰,一个是封建大臣忠贞的顶峰。

第一个,刘备对孔明的信任,临终托孤的事情已经足够了。而刘禅对孔明的信任是有前提的,即他本身对于政务的兴趣并不大,乐得有一个人能够为自己分担,所以他敢于放手让孔明去包揽大权。从某种意义上说,至少说明刘禅还是继承了父亲的识人之能的。而单就放心放权于大臣到如此程度的事例来看,古往今来,孔明仍然大约是唯一的。

第二个,前边说过,当时蜀汉的军、政、财、人事等全力集于孔明一身,也大概也是古往今来封建大臣的唯一了。早就有人指出,孔明是“居臣位而行君事”,处在大臣的地位上却办理皇帝该做的事情,权力到了何等的地步!

第三个,当代知名学者易中天先生曾说“‘三顾茅庐’是很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眼红的”(大意),这话说得不错。其实岂止是三顾茅庐,孔明真正让知识分子羡慕的还是他前边那两点——被君主信任和权力的顶点。这就引出来第四个话题,关于孔明这个人的历史定位。

第四个,孔明是封建知识分子忠贞的楷模。被皇帝信任,极容易引发骄横傲慢,欺凌同僚,这属于道德的范畴;权力过分集中,往往导致欲望膨胀,稍微有点野心的,还会酿造逼宫弑君事件,这属于修养的范畴。从目前已知的历史资料来看,我们可以很欣慰地说,孔明刚好是那种在道德和修养上都几近完美的人。他不会排斥异己、欺凌同僚,反而会公开向社会各阶层征集对于自身执政的意见,哪怕是最小的一点,只要于己有益也能虚心接受,并对提出着大加赞赏;他不会欲望膨胀,他总是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自我严格要求,戒骄戒躁。而同时,他最不会做的一件事,那就是真的取阿斗而代之,自己过皇帝瘾。

这是为什么呢?(这话太滥俗了!)

很早以前的以前,疯子就曾说过孔明是古代“士”阶层的代表。“士”是中国独有的产物,也是一种独有的人文现象。“士、农、工、商”是从前社会阶层的划分,士即士人,读书人的统称,但不完全等同于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职业是读书著述,工作内容是创造和宣扬思想、教化世人。从小处说,就是知识的制造和传播者,从事教育和文化推广;往大了说,其终身理想是称为“帝王师”,借助皇帝的无上权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我们都知道先前时期的卫鞅、李悝变法,就是其中的著名事例,宋代王安石变法、乃至与近代的百日维新等所走的也都是这一条路。而历数所有的想要成为帝王师的人群中,孔明要算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位。因为第一,他生前得到了两代君主的全部信任;第二,他死后获得了所有统治者即追随者的推崇;第三,他的政治理想的绝大部分基本得以实现;第四,他始终恪守着一个士人的职操,鞠躬尽瘁,至死不渝。

第四点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的士人数以万计,但要想达到孔明的高度必须有几个条件:有知识;有理想;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忠心耿耿;珍重名誉甚于生命;最后,要有机遇并善于抓住机遇。孔明有知识,他身边的朋友都是“谈笑有鸿儒”;孔明有理想,常“自比管乐”,政治偶像(可能)是笑傲纵行大国之间的晏婴;孔明有行动力,不论是处理纷繁的朝政还是处理复杂的邦交外交,能力均是超一流,即便是他的“弱项”军事也得到了对手“天下奇才”的美誉;孔明之忠,其心可鉴日月,“处臣位而行君事”却始终不逾礼节,即便是对刘备暗示可以取而代之、称自己“相父”的少年皇帝刘禅也能保持最高的君臣之节,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孔明视士人的名声高于一切,所以坚守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情操,处高位却以“淡泊”、“宁静”来抑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不授任何人以政治把柄;孔明能遇见先主,既是孔明自身的幸运,也是刘备的幸运。刘备得到孔明来成就自己的帝王大业,孔明得到先主来彰显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亦可称善于抓取机会的行家里手。

一个人的最大欲望是什么?是权力欲。一个人一旦达到了某种权力的巅峰的时候,周围人们呼吸仰止的都是你,对你言必称“大人”、“阁下”的时候,向你投来的目光都是尊崇与仰慕的时候,以你为荣为傲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仅仅是受用?错,是更大的权力带来的快感,这样的事例我们随手翻翻史书都可以看见,为了攫取、争夺权力,多少骨肉相残、多少好友反目、浸染了多少鲜血、平添了多少仇恨?但是在孔明这里则没有一丝一毫的沾染!孔明达到了权力的巅峰,甚至他达到的巅峰还不止这一个,但他没有走向满足个人的渊薮,握劝而不弄权,更没有被权势所奴役,而始终默默地保持了一个人臣、一个士人、一个人的基本操守:谦卑,虚心,进取,恪尽职守。

由此可以得出,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家的典范,是一位全力维护封建纲常和儒家忠义道德的典范,是人臣的典范,也是做人的典范。他的事例,至今一直与将来对于那些掌握着国家大权的执政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和极具示范性的借鉴作用。即便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从孔明身上也能获取诸多营养,不贪、不骄、不浮华、不虚伪,这都是孔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孔明维护封建道德正统,却又能不墨守成规,他“尊王”而不“攘夷”,对于少数民族采取了“抚”与“和”的策略,实行了三国时期最好的民族政策,体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施政措施与思想。这种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对于我们的民族工作也是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即便是我们老百姓拿来处理邻里关系也是有益的。

孔明的不拘一格还表现在敏言敏行,注重实践,不搞表面说教,不做表面文章,不做纸上谈兵。史料显示,孔明集军、政、财、人事大权于一身,事必躬亲,就连军中处罚二十棍以上的小事情也要亲自处理。史料没有显示的是,早期孔明加入刘备集团以后,刘备在外主要负责军事工作,取益州、定汉中,步步为“赢”,但是背后呢?军事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后盾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了孔明内政工作、后勤工作的有力保证,刘备的仗能打得那么顺利么?

此外,孔明的不拘一格还在于他打破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与劳动创造(或称“科学”)的轻忽,重视和鼓励、甚至自己也动手参与发明,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位发明家。元戎,又称“诸葛驽”,据说就是孔明亲自参与改良的一种远距离武器,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之一。孔明独立创造的“木牛流马”的形势及制作方法虽然今人还没有完全破解,但是却留在了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中,为中国科技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作为执政者,孔明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定格在一个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而是予百姓以最大程度的关切。入蜀之初,他就发现导致益州问题多多的根本原因在于豪强兼并,百姓流离,于是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抑制豪强,采取了少见的以严制暴的政策,体现出强有力的施政决心。难怪后人在武侯祠的楹联上要写那么一句“后来治蜀要深思”,深思什么?是一小群人,还是劳苦大众,你是站在谁的角度来做事的!

作为一个高官,孔明一生清廉。在他临死前给刘禅写的信中曾经列出了自己的财产清单:“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这些足够子孙衣食之用了。”贪墨,自古以来就是官僚的伴生物,而在孔明这里又一次被改写,他做官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谋福利。稍有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他这点儿家底别说跟同级别的高官相比,就连一般的官员也不如。此外,在孔明的遗嘱中,他还说到:“我死后就葬在定军山,棺材不须很大,衣服不必奢华,墓穴的大小只要能把我放进去就可以了。”旧时人迷信鬼神,认为人死而有灵,所以非常重视殡葬仪式。因此太多的高官,生前要人前显贵,死后还要劳民伤财。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也还应该记得秦可卿出殡的一节,其场面之排场讲究令人咋舌。须知,那只是一个封建官吏家的儿媳妇的葬礼,孔明则是真正的官吏,并且还是官吏中级别最高的宰相,但是他的葬礼“申请”却要简陋如斯,这样的人如何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回答2:

我自己写的……行吗(此文发表在我QQ空间的,对三国有兴趣的来啊,还有好多……QQ号是907655483(*^__^*) 嘻嘻……)
有感而发,谈诸葛亮的悲剧
很多人问我崇拜谁,我常常回答说是武侯。问我原因,我说武侯是一代贤相,身居高位却廉洁奉公;刑法虽严“而无怨者”;功高盖主却不骄傲,还能做到上下不疑,所以我佩服他。我佩服武侯并不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历史上的武侯不见得用兵有多厉害。但是我觉得他的人格魅力同样值得我佩服万分。他的一生是谨慎的,也是不得不谨慎的,是一个悲剧的人生。正是这个悲剧人生,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在为武侯叹息痛心的同时,喜欢上了这个人,喜欢上了这个1800多年前曾生活在这个世上的人。
古今以来的很多士人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或许真的有才,或许是瞎发牢骚),都羡慕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而三顾茅庐,叹息自己怎么就没有刘备来请呢?哪怕一顾也好啊!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的是诸葛亮的幸运吗?诚然,这段佳话一直流传至今,是古今君臣的典范。但是我想惋惜的对武侯说:“可惜武侯您所托非人啊!”刘备不是个“好人”,一代枭雄决不为过,心计不浅!死前说的那一段托孤的话包含了多少心机啊!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段话羡慕死古今多少人啊!认为这刘备真不容易,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但是在我看来绝对是假惺惺,是在试探,是想把武侯推往深渊,使他不得翻身啊!也许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但是事实好像就是如此。从此,武侯就过在战战兢兢中,“夙夜忧叹”“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武侯对刘备的忠心还有疑问吗?我们这些局外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他还要说那样的话什么意思!分明是对武侯忠诚的质疑!相当于在问:你想不想废了我儿子做皇帝?是的话就这样做吧!所以使得诸葛亮听了之后汗流浃背,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相当于说:如果陛下怀疑我,就请赐我一死!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啊!所以人们都批评武侯做事太谨慎,过分谨慎,但武侯是不得不谨慎啊!事事谨慎,已经养成了习惯。正所谓“君疑臣则臣不得不死”,刘备就等于给武侯判了死刑,只是这个死刑是无形的,却羁绊了武侯一生。我的一位朋友说得好,说刘备说这段话是“吃定了诸葛亮”,在调侃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是惋惜和深思。
武侯的一生是悲剧,这点更体现在六出祁山。都说武侯六出祁山是劳师动众,无功而返,消耗国力,然后批评他不会用人,不注重培养人才,最后把蜀国灭亡的原因也套在武侯头上。六出祁山……呵呵,恐怕武侯自己比谁都明白是徒劳无功的。隆中对中,武侯自己就提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隆中对的最终目标是“兴复汉室”,必备条件是“跨有荆、益”,而前提是“天下有变”。而武侯六出祁山时的状况呢?不但荆州已失,而且当时是天下无变,那又怎么可能“兴复汉室”!所以我说,武侯比谁都清楚,但他还是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呢?
为的不是对不起刘备,不是对不起刘禅,而是为了不对不起自己。《后出师表》中就说:“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不管《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至少也代表他的一种观点)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拼一拼,至少还有千分之一,哪怕万分之一的希望,或者根本没有希望,武侯也是会一如既往的……尽管是飞蛾扑火。所以武侯宁可自己起早贪黑,“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过数升。”宁可被人批评不会培养人才,武侯真的不注重培养人才吗?《诸葛亮文集》第三就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武侯还提出招揽人才的两大原则:循名责实和集思广益……可见武侯对人才的重视。最终呢?兢兢业业的武侯最后是给活生生地累死的,病死在了瑟瑟秋风的五丈原!病因……据说是胃癌,反正大多是肠胃方面的疾病。因为武侯每天早起晚睡,吃饭有一顿没一顿(不是没得吃,而是没时间吃);长期在外领兵打仗,不但要处理内政还要想破敌对策,再加上心急忧虑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能不生病吗?但是一代贤相死时却“内无余帛,外无赢才”,随身衣物就平时够穿的几件,从不另外做,比起现在的那些贪官污吏,岂不可敬、可佩!
所以说武侯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可与天意对抗,知道对抗的结果是飞蛾扑火,却还是一如既往……为的不是对不起任何人,而是不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就算……真的有地下……真的见到了刘备……也能问心无愧的说一声:“臣……尽力了!”武侯真的尽力了!

回答3:

翠柏红墙武侯祠

文 / 海之北

  珍着在成都半天的时间,我们一行从成都喜玛拉雅酒店打的前行全国最大、保护最完整的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侯建大街,坐北朝南。走下的士,展现在眼前的是翠柏红墙,两棵古榕为屏,一对石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上方写有“汉昭烈庙”四个醒目的大字。据《中华散文珍藏本妨汉饩怼罚ㄈ嗣裎难С霭嫔?998年版)记载,公元234年,诸葛亮对魏作战病死军中,一时国倾梁柱,民失相父,举国上下无限悲恸。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在成都最早建起祠堂,以后多次变迂。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然而,武侯祠前香火不断,刘备庙前车马凋稀,十分冷落。明初,帝室之胄朱椿来拜,见此情景,遂下令废武侯祠,只许在刘备殿旁附近带供诸葛亮。但事与愿违,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了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一问题,朝廷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于后,以后多次重申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虽然历史上形成君臣合庙的规模,但人们一直把昭烈庙称为“武侯祠”。为什么人们总把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为忠臣良相、智慧的化身,威望超过了刘备,所以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习惯地把这座庙称武侯祠。
  武侯祠占地面积56亩,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五重建筑中以刘备殿最高,雄伟壮丽。西侧为三义庙和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
  跨进大门便是绿树掩映、鲜花艳目的庭院,一条长50米的甬道直通二门,路两侧各有碑廊。东侧廊内那通唐碑,全称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通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立于石板路右侧的碑亭之最南端。此碑刻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当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拜谒武侯祠后,命节度书记斐度(后为唐朝中期名相)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成都府少尹、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所以后世称之为“三绝”。石碑正面刻铭文并序言,碑阴刻武元衡一行27人的职务和姓名。西侧为明碑。
  穿过第二门是深约50米的四合院,门上悬匾写着“明良千古”,长廊壁上嵌有岳飞代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石碑共37块,每块高63厘米,宽58厘米,刻工精良,字体行草,笔力遒劲,龙飞凤舞,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前《出师表》是诸葛亮于公元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以图中原。临行前,给皇帝刘禅的一份奏章。他在表中分析了当时形势,提出可以信赖的文臣武将,规劝刘禅要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执法公允,任人唯贤,“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旺;不要“亲小人,远贤臣”,“妄自菲薄”,“塞忠谏之路”。最后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竭忠尽智,效死不渝。表文情感真挚,言词恳切,读后催人泪下。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之说。后《出师表》是在街亭失利后,诸葛亮又一次上书的一份表文。千古流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即出此表中。相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经过南阳武侯祠时,观赏《出师表》表文后,深受感动,泪下如雨,逐挥泪一气呵成了这幅墨宝。
  刘备殿高大雄伟,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殿堂七间,有正殿、偏殿和边间。进入刘备殿内,只见平台中央,放置着一尊铁鼎,为1483年(明成化十年)铸造,连耳通高1。33米,铸工精细,两耳各铸一龙,张口相向,均以双爪抱住鼎口,鼓起的鼎腹向上,祥云练绕,数条浮雕游龙嬉戏云间,三只鼎足为双角怪兽,有力地承负着近千斤的鼎身。三足铁鼎,象征着那历史上三国的鼎立,铁鼎上的游龙象征着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正殿中间供的是刘备塑像,塑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肃然侧立。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以死殉国,受到后人的颂扬。
  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和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睁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副帝王打扮神灵面孔。西偏殿内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含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关羽和张飞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南征北战,善战勇猛,是三国时代的“熊虎将”。刘备殿前东西廊庑内共有蜀汉当时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文臣廊内有14尊,以庞统为首;武将廊内有14尊,以赵云为首。
  过了刘备殿,下11台阶,穿过庭,又是一座四合院,东西南三面以回廊相通,正北是诸葛亮殿。殿上悬挂着清康熙帝第17子宗亲王爱新觉罗的题匾“名垂宇宙”。诸葛亮殿内有两角峙立钟楼、鼓楼,东厢为书房,西厢为客厅,室外迥廊,可以凭眺绿水涟漪的荷花池。诸葛亮端祥地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扁,端肃清正,凝神沉思,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范。他的左右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瞻和尚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政权战死沙场。殿后有铜鼓三面,为丞相当年治军之用,虽己绿锈斑驳,但余威尚存。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分条缕析,犹知数十年以后的天下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一表忧国忧民之心。
  出诸葛亮殿,就是三义庙。三义庙是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的庙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曹营坝。与武侯祠的建筑风格和内容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木石抬梁式结构,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用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24根石柱上刻有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10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三义庙增添了武侯古祠的内涵。
  从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史称为惠陵,是唯一可确知其位置的三国帝陵。刘备生前仁慈爱民惠民,故曰“惠”。刘备死于公元223年4月,至8月,葬于惠陵。历代王朝都设守陵户,百姓也自觉保护它。刘备的墓陵占地极大,墓土冢高12米,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上绿荫覆盖,墓前有碑和寝殿。据史书记载,刘备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夫人、吴夫人两位皇后,是一座合葬墓。
  盘桓在武侯祠,仿佛荡悠在1500多年前的历史长河之中,心中无限感慨。忆当年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代臣君并肩闯下江山,到头来只留下翠柏红墙;想今日,古人虽离去久远,但所留下的丰功伟绩和文物,却可警世后人。

回答4:

诸葛武侯祭

五丈原上,秋风瑟瑟。一代贤相诸葛武侯如巨星般陨落。草木摇落,白露为霜,那是穿过千年的悲壮与凄凉。一曲瑶琴,穿越千年,回荡在耳边......

手起,琴响。
遥想当年,高卧隆中。抚着那心爱的瑶琴,长啸一声舒怀襟。
一段沧海龙吟般的抒怀,漫过岁月,穿越时空,时而惊涛骇浪,时而如风拂面,沁人心脾。
博望初用兵,草船借箭,小试牛刀,一展才华。此时的你,英气逼人,风华正茂。

龙吼,琴吟。
昔人已去,留下残局。白帝托孤,甚堪痛楚。为了那个承诺和誓言,也为了你自己心中那个梦,你竭尽全力!
先帝临死前托孤的举动被很多后世人尊为君臣典范。其实不然。先帝托孤之辞实为狡黠之举,暗含着对你的不放心。但,我觉得那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是谁?!是诸葛亮,是国士,是无双国士!怎会做出欺君叛国之事。你的抱负是做一代贤相,并非帝王,否则,你也不会自比管乐。
你会让他觉得,就算没有白帝城的托孤,你也一样会辅佐幼主,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退敌,木牛流马。你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苦苦支撑着南征北战的局面。
手抚瑶琴,轻轻一拨,似有百万雄兵,在娴熟的手指间奔腾开来。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一座空城吓退敌军雄兵百万。风采不减当年。

心碎,弦断。
只有余音绕梁。
夕阳西下,岁月流转。你孤寂的心饱含多少风霜多少心酸。
汉室终难复,此时何堪哀。你是何等聪明的人!你并非不知晓汉祚的天数已至,而你只求,尽人事以待天命。无愧于心中的一个“忠”字。先帝若地下有知,你也能问心无愧地对他说:臣,尽力了。

梦依旧,人儿不复返,愁绪望斜阳。
伴着五丈原的萧瑟秋风,伴着汉祚难复的绵绵长恨,你,走过了五十四年的春秋,你,不情愿地结束了征程。
琴,还是那把琴,只是,弦已断,往日不复返。
历史永远是历史。
秋风撕裂了岁月的伤口,泪水打断了琴弦。
铮铮乐声,戛然而止。

回答5:

三国志 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