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将波斯湾-两河平原与恒河平原进行类比,相信你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关于石油形成的一般条件,我就不详细分析了。
波斯湾-两河平原与恒河平原,以及伊朗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确是可以类比的,他们都是由来自冈瓦纳古陆分裂的板块,撞上亚欧板块南沿,形成的山弧-陆沟构造。
不过二者又有一点区别,即他们在大陆板块碰撞运动中处于不同的阶段。
观察下印度板块及阿拉伯板块向亚洲俯冲背后的推手——大洋中脊就明白了,印度板块背后时印度洋中脊在推动,而印度洋业已发育成一个壮年期的大洋,这说明印度板块向亚洲的俯冲,已经由一段时间了,现在的青藏高原与恒河平原的山弧-陆沟构造也处于壮年期,印度板块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大陆面积已经俯冲到了青藏高原之下,而两大陆板块之间的古忒提斯洋海洋板块,则更早于印度板块俯冲下去。
这也就是说,恒河平原,是由印度板块的高原,因俯冲左右下沉而形成的,它的基底本来就是大陆的一部分,而它在沉降过程中,主要接受从青藏高原冲蚀下来的陆相沉积物。
我们知道,虽然陆相沉积也能形成油气,但毕竟不是主流,所以恒河平原其实是有石油的,但是不太多。
而阿拉伯板块呢?我们看看它背后的红海、亚丁湾,是非常窄的,它们是一个婴儿期的大样,也就是说,阿拉伯板块离开非洲的时间和距离都不太长,其后红海-亚丁湾的裂开宽度才300公里左右。
这也意味着阿拉伯板块撞上亚洲板块是刚刚才发生的事(按地质年代的标准衡量),在陆地碰撞之前,导致伊朗高原升起的主要动力是阿拉伯板块前面的古忒提斯洋的海洋板块,现在这个陆沟都还没有完全成为陆地,波斯湾还是一片海域。
到目前为止,两河流域和波斯湾一带地质正处于由海相沉积变换为陆相沉积的初期,其地下大量的海相沉积,有利于形成大量石油储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猜测到,大约几千万年前,也许古代的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就象现在的两河流域-波斯湾一样,有着巨量的石油,可惜随着印度板块的持续向北,这一部分有着石油的地层早已被挤进青藏高原之下,在高温高压下分解成别的东西了。
原因:
第一
地形属于板块交界处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质运动活跃,
三叠纪白垩纪时期,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生长茂盛,靠近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快
动物进化较快,种类多
气候适宜,冰川运动期间地质灾害集中,大量植物动物,被掩埋于地下
长时间隔绝空气,性质发生变化,形成石油
第2
中东地区在世界内,地形教其他地区
低矮,形成盆地状态。中东犹如“盆底”
容易石油累计其中
第3
地表覆盖严密,不容易泄露挥发。
也就这样了
石油的形成年代最主要是中生代,还有一部分新生代的,中生代的时候,这里属于整个冈瓦纳古陆,气候温和湿润,生物丰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后,这里的气候才逐渐干旱的。
石油和现在的气候无关。中东石油多,那时因为古时候那里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美国休斯顿一家石油勘探公司提出一个新理论:所有的石油都是从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并非通常认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动物或者植物等有机体在压力和热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这一观点得到3位俄罗斯同行的赞同,但相关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一发表,便引起广泛争议。
该公司负责人肯尼认为,从岩层断裂处释放出的地热,使埋藏于地底100公里深处的碳化无机物和水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了碳氢化合物,所有的石油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而且现在还有大量的矿点未被发掘。
石油地理学家已经部分接受了这一观点。美国地理调查部门的麦克·卢万表示,有一部分石油来自无机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肯尼提出的“石油不可能由浅层岩石中的有机物形成”这一论断,他则坚决反对。新泽西州矿产及矿产资源部的布雷恩·布里斯特认为,肯尼的观点是对有机化学理论以及几十年来在石油地理化学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的蔑视。
目前普遍认同的理论是,埋藏在地下的远古时代未被细菌分解的有机物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石油。微生物将地表以下的有机物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层地底的有机物则在温度和压力下经过分解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石油。通常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都位于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处,最深的油井在约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处则根本不会有石油或天然气。
肯尼认为,浅层地表形成的低压条件更容易产生甲烷,而不是较重的碳氢化合物。他在实验室中将氧化铁、卵石和水加热至900摄氏度高温时得到重碳氢化合物。据此他认为,稳定的石油只有在30000个大气压条件下,也就是100公里以下的地底才能形成。
不过,即使肯尼关于石油形成的理论只有部分正确,也可能为石油勘查工作打开一扇新的探索之门。
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中东石油多,那时因为古时候那里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美国休斯顿一家石油勘探公司提出一个新理论:所有的石油都是从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并非通常认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动物或者植物等有机体在压力和热的作用下分解转化而成。这一观点得到3位俄罗斯同行的赞同,但相关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一发表,便引起广泛争议。
该公司负责人肯尼认为,从岩层断裂处释放出的地热,使埋藏于地底100公里深处的碳化无机物和水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了碳氢化合物,所有的石油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而且现在还有大量的矿点未被发掘。
石油地理学家已经部分接受了这一观点。美国地理调查部门的麦克·卢万表示,有一部分石油来自无机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肯尼提出的“石油不可能由浅层岩石中的有机物形成”这一论断,他则坚决反对。新泽西州矿产及矿产资源部的布雷恩·布里斯特认为,肯尼的观点是对有机化学理论以及几十年来在石油地理化学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的蔑视。
目前普遍认同的理论是,埋藏在地下的远古时代未被细菌分解的有机物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形成了可供开采的石油。微生物将地表以下的有机物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层地底的有机物则在温度和压力下经过分解及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石油。通常具有商业价值的油田都位于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处,最深的油井在约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处则根本不会有石油或天然气。
肯尼认为,浅层地表形成的低压条件更容易产生甲烷,而不是较重的碳氢化合物。他在实验室中将氧化铁、卵石和水加热至900摄氏度高温时得到重碳氢化合物。据此他认为,稳定的石油只有在30000个大气压条件下,也就是100公里以下的地底才能形成。
不过,即使肯尼关于石油形成的理论只有部分正确,也可能为石油勘查工作打开一扇新的探索之门。
这个问题如果详细讲,要讲很多很多。
简单的说:地质条件非常好,早期那里是个克拉通盆地,构造运动小,植被、生物繁盛,沉积条件也好,因此烃源岩极其发育。经过沉积,热演化,生成大量的油气,而其后期有一套良好盖层,且没有太多的板块碰撞等构造运动的破坏,所以保存条件也非常好,最终造成了大量的油气田富集在那里。
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油气成藏条件都非常好,所以石油多。
如果想详细了解,你可以查阅一些文献看看。和古代的板块构造、海平面变化等等有很大关系。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