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物质资料谋得方式。是继奴隶制生产方式之后的又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生产方式。
封建制生产关系是适应当时铁制工具在农业以及手工业上的应用而出现的,铁制工具使得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能提供剩余产品,成为最有效的劳动组织形式。因而,冶铁业和铁制工具的发展对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地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由于封建地主占有了社会绝大部分的土地,直接生产者就只有领租或分租地主的土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对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地主可以打骂他们,有的甚至把他们随同土地抵押或出卖。但是,和奴隶制下的奴隶不同,主人已不能任意杀害他们了。
在封建制生产方式下,直接生产者一般拥有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并在领租或分租地主的一小块土地之后,建立自己的经济。这是它和奴隶制生产方式最大的区别,也是它优于后者的地方。直接生产者有了自己的经济,生产成果直接影响他们家庭的生活和收入,这就为他们关心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也因为直接生产者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地主阶级要榨取他们,就必须通过超经济强制使他们保持某种依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