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是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的特点就是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连笔和省减笔画,书写快捷,是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书体。行书发展到现在,如果要从王羲之写兰亭序的公元353年算起,已经1700多年了。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的三位书法家和他们最具影响力的书法作品,都是行书。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写的寒食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直到现在,名人题字,商家牌匾,几乎都是行书体。行书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最好的,适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书体。在座同学的爸爸妈妈现在的楷书不一定能有你们写得好,但是行书却人人都能写。写行书的人最多,但越往高处越难,在能写会写和写得好之间,差距是非常大的。这个差距不好形容,因为看待书法的观念和标准是不一样的。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最具实用性独立的书体,应该如何学习呢?实际上,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楷书成分多一些草书成分少的叫行楷;楷书成分少而草书成分多一些的叫行草。
学习行书要注意把握几个要点:
一是要摆脱楷书的法则;
练习楷书时,我给大家讲的是起笔藏锋,转折处要有提按的变化,钩的笔画要先顿笔,在挑出等等,这些要领在写行书是要尽量摆脱和忘记。打个比方,如果把楷书比作武术套路的话,那么行书就是散打,不能每一招一式都从头开始,讲究的是流畅。硬笔行书主张书写流畅,字形大致上合乎规范,这就是好的行书。
二是要认真的临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在临摹时,要给自己找一本好的字帖,赵孟頫的胆巴碑就是很好的字帖,可以练毛笔字,也可以缩小复印了练硬笔书法,硬笔书法家卢中南、丁永康、吴玉生等人的字帖都可以临写。练习毛笔字的同时练习硬笔字,对学习书法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可以互补。毛笔字是精雕细刻,硬笔字是反复琢磨,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非常有益于加强对书法学习的理解。
三是要读帖
练习书法的途径不外乎临帖和读帖两种方法,而练习行书,读帖特别重要。我们起点书画班牌匾的书写者田惠君,是我的好朋友,爱好和我差不多。他练字的方法就是读帖,很少临帖,写起字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本来是写隶书的,但是行书也非常优秀。学书法有从楷书入手的,也有从隶书入手的,写隶书的人容易犯得的毛病就是行书常常写不好,而田先生的行书,却是功力深厚,一派大家风范。据他自己讲,他的方法就是读帖。
四是要勤于练习
练习行书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在写不好的时候觉得没面子,没关系,可以在笔记本上练习,也可以在写日记的时候,练习用行书写给自己看。熟能生巧,从一个字到一段字,从几个字、一行字到一篇字,逐渐掌握行书的规律,慢慢也就形成了属于你自己的行书风格。要善于从多方面吸取营养,名人题字,商家牌匾,学校老师甚至是同学之间,只要你认真观察,都可以找到别人写的好字,学会了,就成了你的字。
苏轼的书法,举为“宋四家”之首,这应与他的文名有关,也与其书法造诣有关。与一般书法家不同,苏轼具有独到的书学思想——这就是他的意造无法说、艺道相合说及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思想。东坡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诗句。论草书复言“我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此所谓“意造”并非是臆造,而是强调书法的抒情性,体现的是无意于佳的美学思想。他赞成庄子技进乎道的思想,在《日寓》一文中引用了子夏的话:“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同时又与儒家“志于道”的思想相合。苏轼有“书要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之语,解缙评东坡书“丰腴悦泽,绵里藏针”,便是其刚健流丽说的最佳注脚。
苏轼书法艺术的最大成就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书学与书艺并重,以学养为书,书作富有书卷气;二是哲学思想偏重佛道,强调书法的表现性,开创了尚意书风。
苏轼弟子黄庭坚评东坡书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大致道出了东坡书法的渊源。而苏轼楷、行书字形欹侧,受颜鲁公《东方朔画赞》影响最大。
苏轼书法,世称“苏字”或“苏体”,以楷书、行书最为典型。其书用笔偃卧,点画丰腴遒媚,字形偏扁,以欹侧取势。据说东坡写字不悬腕,以枕腕作书,运指不运腕,笔锋亦呈一定角度偃卧纸面。这样便造成点画厚实丰腴的特点,也造成横向舒展,纵向拘束的状况,形成了苏轼特有的风格特征。
苏轼传世书作甚多,据说传世书简八百通,传世题跋六百件,尚有大量刻碑刻帖传世。有学者将苏轼书法分作凝练端庄类、豪放不羁类、潇散淡宕类三种。但总体而言,豪放一类极少,端庄一类居多,而潇散淡宕一类成就为最高(如《太白游仙诗》)。与米芾相比,今人多以为苏轼的技巧水平稍逊,究其实则是两人的人生态度造成了书法风格的差异。
苏轼在思想上虽然崇尚佛道,但实践上仍然倾向于儒家,故其表面上性情幽默,而骨子里则恭谨严肃,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的正人君子,这使得苏轼的书法走向端庄一类,与米芾的颠倒欹斜形成极大反差。今人学书有“米芾热”而无“东坡热”,主要原因应该是苏轼书法过于端庄,抒情性逊于米芾,而深层原因则是苏轼书法深厚浓郁的书卷气为一般人所不能追及,此亦无可奈何之事也。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除了这个行书,现在有一种是报名参加活动的。他们上面有好多不用钱的活动,和爸爸去参加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