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唐三藏沙门鸠摩罗什译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简单的说这派的观点是: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
晚年王阳明自称的4句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果这是你发现的,那么恭喜你颇有眼光。
可以说,没有佛教的传入,中国儒家道家就没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如果没有禅宗的大兴,也就没有后来的宋明理学、吕洞宾与张伯端。
其实道家、儒家关注的只是一个心,但是毕竟众人无慧根。汉代之后,儒家、道家被天人感应、五运六气取代。
佛教东来,拯救了奄奄一息的中国文化;当然,中国也发扬了佛教文化。如果没有佛教,中国文化必死;如果没有中国,印度的佛教必亡。
正是在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启发下,道教出现了像吕洞宾、张伯端那样的领袖。儒家出现了像陆象山、王守仁那样的大师。
坦白地说,王阳明的成就不亚于禅宗的六祖慧能。一个“心外无物”便是佛教唯识宗的精华“唯说一心”。另外儒家的“格物致知”便是禅宗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