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认真上好第一节课,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导游或者是美食家或者是运动员或者是做丝绸生意的大老板,站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让同学讨论,最后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让学生感到这些现象就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切实有用。
三、激趣引题,引人入胜。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歌曲或者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新疆》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三借巴蕉扇的片断,然后问:片中唐僧师徒要过的是什么山?(火焰山)这座山在现实生活中有吗?(有)在我国哪个省?(新疆)那么你们对新疆了解吗?通过看片和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四、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为提高学生兴趣,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渊源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通过贴切形象的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使学生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诗歌、民谣、谜语来配合教学。
1.巧引诗歌:
如在讲季风时,可以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又如在讲述长江三峡时可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配合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示三峡图片,这样就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三峡滩险、流急、景美的特点,把学生引入兴趣盎然的境地。
2.妙用谚语与民谣:
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又如为描述横断山区,为了说明其岭谷相间、交通困难,可引用“上山云里钻,下山走河边,对面喊得应,走路要一天”的民谣;对其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则可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来进行形象的描绘。
3.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中国行政区划时,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猜一个直辖市名),让学生猜,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又如风平浪静—宁波、空中码头—连云港、大言不惭—海口。谜语不在多,在课内出现要适时。最好让谜语在教完一个内容后出现,最多一两条,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
五、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再配以长江流域的风景图片,这时学生的心中就仿佛流淌着一条汹涌的大江,因而想多了解她的知识。接下来就顺着歌曲的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是指那座山呢?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再比如,在讲《西双版纳》一课时,课前播放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配以西双版纳的风景图片,优美的歌曲,精美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醉如痴,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六、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在讲“世界的陆地与海洋”一课时,我就讲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他对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识了如指掌,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十分熟悉。正是这些地理知识,帮助他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课上得很顺利。
七、充分利用电化手段,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引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新疆》一课中地形“三山夹两盆”的特点时,运用Flash动画,将“疆”字与“三山夹两盆”结合起来,“疆”字右侧的三横用动画的形式变成三条山脉,中间夹的两个“田”字变成两大盆地。左侧的“弓”字变成弯弯曲曲的国土边界,“弓”字里边的“土”字变成整个领土。这样演示之后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很容易就能记住新疆 “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而且记易深刻而牢固。
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分水岭,也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特别是地理科目发展到今天,地理不再是中考科目,地位不是很高,学生难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在这几年的地理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的。
一、缩小师生距离,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兴趣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认真上好第一节课,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导游或者是美食家或者是运动员或者是做丝绸生意的大老板,站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让同学讨论,最后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让学生感到这些现象就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切实有用。
三、激趣引题,引人入胜。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歌曲或者最近发生的国家大事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新疆》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三借巴蕉扇的片断,然后问:片中唐僧师徒要过的是什么山?(火焰山)这座山在现实生活中有吗?(有)在我国哪个省?(新疆)那么你们对新疆了解吗?通过看片和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四、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为提高学生兴趣,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渊源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通过贴切形象的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使学生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诗歌、民谣、谜语来配合教学。
1.巧引诗歌:
如在讲季风时,可以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又如在讲述长江三峡时可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配合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语调,展示三峡图片,这样就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三峡滩险、流急、景美的特点,把学生引入兴趣盎然的境地。
2.妙用谚语与民谣:
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又如为描述横断山区,为了说明其岭谷相间、交通困难,可引用“上山云里钻,下山走河边,对面喊得应,走路要一天”的民谣;对其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则可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来进行形象的描绘。
3.用谜语来调剂学生的情绪:
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在教学中能适当运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中国行政区划时,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船出长江口”(猜一个直辖市名),让学生猜,这一谜语的提出,前面学习的疲劳一扫而空,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又如风平浪静—宁波、空中码头—连云港、大言不惭—海口。谜语不在多,在课内出现要适时。最好让谜语在教完一个内容后出现,最多一两条,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学习情绪。
五、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再配以长江流域的风景图片,这时学生的心中就仿佛流淌着一条汹涌的大江,因而想多了解她的知识。接下来就顺着歌曲的歌词讲下去:“你从雪山走来。”那么雪山是指那座山呢?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再比如,在讲《西双版纳》一课时,课前播放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配以西双版纳的风景图片,优美的歌曲,精美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醉如痴,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六、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在讲“世界的陆地与海洋”一课时,我就讲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他对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识了如指掌,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十分熟悉。正是这些地理知识,帮助他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课上得很顺利。
七、充分利用电化手段,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引起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新疆》一课中地形“三山夹两盆”的特点时,运用Flash动画,将“疆”字与“三山夹两盆”结合起来,“疆”字右侧的三横用动画的形式变成三条山脉,中间夹的两个“田”字变成两大盆地。左侧的“弓”字变成弯弯曲曲的国土边界,“弓”字里边的“土”字变成整个领土。这样演示之后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很容易就能记住新疆 “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而且记易深刻而牢固。
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才能加强地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应永远值得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