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一句话,证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深入人心——小说,往往比历史更吸引人。
三国的历史,被后世历代王朝钟爱,南北朝的时候,常用“关张再世”、“猛如关张”一类的词形容猛将。关张便是蜀汉的关羽、张飞。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集前人之大成,写出《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中最受欢迎的版本,最大的原因,离不开罗贯中对人性的了解。
写三国演义前,罗贯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倾向——魏蜀吴哪一个做主角(该说哪种倾向更受读者欢迎)。历史不能有偏向,但小说必须有。
《三国志》整体偏向较正,这一点陈寿做的不错,不过为自己小命考虑,有些事确实不能写,例如曹髦之死。
至于陈寿尊曹魏为正统,完全是正常行为,毕竟西晋统一天下,而西晋继承于魏,魏继承于汉,所以魏便是正统,蜀汉、东吴沦为配角。
正史中,历史人物是没有“情感”的,我拿一些人物举例,大家便会明白。曹操是什么样的的人?有人称他为一世奸雄,有人称他狠辣无情,褒贬不一,为何对同一个,大家会有不同看法呢?
原因在于:历史只记录事,不记录人。我们评论曹操的性格,不是史书直接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从他的一些行为中推出来的。
说曹操狠辣无情的,应该是从曹操杀吕伯奢、边让、孔融、屠城等看出来的。说曹操是奸雄,大概是认可他的打仗风格、打击世家、唯才是举等行为。
曹操杀吕伯奢,究竟谁对谁错,历史上并无定论,也许是误杀,也许吕伯奢真打算出首(举报)曹操。罗贯中写小说,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事件,必须将这事敲定。
罗贯中“认为”曹操杀吕伯奢是正义还是邪恶,关键在于曹操在罗贯中书中的人物形象。所以,曹操在演义中是误杀吕伯奢的家人。
光是“误杀”还不够。在明知错误的情况下,曹操仍举刀杀掉吕伯奢本人,恩将仇报。为了使曹操的人物形象更丰满,罗贯中写出曹操的举世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观比较正常的人,大概不会喜欢这样的曹操。有了这件事打底,曹操无论再做什么,都脱离不了奸雄(贬义)本色。
历史上的刘备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汉末诸侯中,唯一普通人家出身的人,最后还成为三分天下之一的蜀汉之主。
刘备的母亲是望子成龙中的一员,哪怕家中再苦,也要送刘备去求学,在汉朝不上学是真的没一点出入。
《三国演义》丑化了曹操,把他丑化成不择手段的人,刘备是汉朝后裔,被称皇叔。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被称为奸雄;刘备宅心仁厚,是皇室成员,所以被称为刘皇叔。
曹操被人称为奸雄,奸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古代正统思想下他是奸臣;雄是他确实有能力,也称霸一方,虽没有称帝,但也位极人臣了。刘备被称为皇叔是因为他确实是中山靖王之后,汉献帝查过族谱,论辈他确实是献帝的叔叔,所以人称皇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