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为什么要刻上"朱德记

2024-11-22 10:08:3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为了防止士兵隐藏他的扁担,在其上刻上了三个字“朱德记”。在扁担上作记号,表明了这是朱德的扁担,同时表明挑粮的决心,为了不让战士的再藏他的扁担,他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扩展资料: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同志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朱德同志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在每一个重大关头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2、1940年5月,朱德同志从太行前线回到延安,协助毛泽东同志领导各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战争。为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朱德同志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亲自指导和推动大生产运动,倡导培育了“南泥湾精神”,成为人民军队的一个光荣传统。

3、朱德同志参加革命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德的扁担

回答2:

朱德是为了要给扁担做上记号,借此来告诉其他的战士,这是朱德的扁担,同时也表明朱德愿意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决心,做记号同样也是为了不让战士再把他的扁担给藏起来,他想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扩展资料: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我要纠正的就是这个字“围”字,不是围剿。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史中没有“围剿”,只有蒋介石发动湘赣两省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了三次“会剿”)。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那流传已久的朱德扁担的故事。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

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

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

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

朱德的扁担就是那时候朱德挑粮使用过的。

“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德的扁担

回答3: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根毛竹做的扁担,上刻“朱德记”3个字.这根扁担体现着红军的光荣传统,也记载着革命先辈创业之艰难.
  在红军龙源口大捷后,井冈山根据地迅速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可是不久,根据地在经济上越来越困难.井冈山当时“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
  红军筹款主要靠打土豪,而根据地内的土豪几乎已被打光,所以,红军连每天每人5分大洋的伙食钱也难以保障.严冬到了,战士们依然光着脚,穿着单衣,天天吃的是南瓜,甚至野菜.当时,在红四军中流传着两首歌谣.一首是:“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净打光.”另一首是:“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反映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当时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了一个下山挑粮运动.朱德军长常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翻山越岭,顶风冒寒,不辞辛苦.朱良才回忆说:朱军长“穿双草鞋,戴个斗笠,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战士们见朱德年过四旬,还和年轻人一样挑粮,生怕他累坏了身体,都劝他不要去了.朱德感谢大家的关心,仍然坚持下山挑粮.战士们见劝说不起作用,就商量着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以为他找不到扁担就不能再挑粮了.这天出发时,朱德找来找去找不到扁担,以为谁拿错了,就用毛竹又做了一根,并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字,以防止别人再拿去.他带头挑粮的故事,在井冈山上传为佳话.战士们编了首歌谣称颂道:“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

回答4:

是为了在扁担上作记号,表明这是朱德的扁担,表明挑粮的决心,为了不让战士的再藏他的扁担,他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