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式飞机的发展

2025-02-25 20:32:1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随着超音速飞行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超音速飞机上采用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三角形前翼和机翼,则它们之间还存在一种新的有利干扰。它是由大后掠角的前翼在低速大迎角下出现脱体的旋涡产生的,当旋涡流经后面的机翼上表面时使机翼升力增大。同时机翼上表面的低压抽气作用提高了前翼涡流的稳定性,使前翼气流不易分离。这种有利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鸭式飞机的缺点。瑞典60年代研制的Saab-37超音速战斗机就具有这种布局特点。由于前翼与主翼非常靠近,因而被称为短间距鸭式飞机,又称近耦合鸭式飞机。
鸭式飞机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成功的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就是鸭式布局飞机。但由于设计不易得当,其后一段较长时间,鸭式飞机没有得到广泛应用。60年代,发现在超音速飞机上采用小展弦比的三角形前翼和机翼,适当安排两者的相互位置,利用产生的涡升力可改善飞机空气动力特性,缩短起飞着陆距离。瑞典研制了短间距鸭式飞机Saab-37超音速歼击机,并于70年代起服役。70~80年代,一些国家设计新型超音速作战飞机,采用鸭式布局的有增多的趋向,如“欧洲战斗机”和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等。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在采用小展弦比、大后掠角三角形鸭翼和机翼的超音速飞机上选取合理的布局,使鸭翼靠近主翼并位于其上方时,可获得“有利干扰”。一方面大后掠角鸭翼在低速大迎角下产生的脱体涡流经机翼上表面时使机翼升力增大;另一方面机翼上表面的低压抽气作用提高了涡流的稳定性,使机翼不容易产生气流分离,飞机的气动特性得到明显改善,称为近距耦合。瑞典的Saab-37“雷”式战斗机就是采用这种近距耦合鸭式布局,其着陆滑跑距离可以被控制在500米以内。研究表明,对于放宽静稳定度飞机和采用推力矢量技术的飞机,鸭式布局也比正常布局飞机具有明显的优势。鸭式布局飞机有明显增多的趋向。
瑞典在研制自己的国土防空战斗机时,由于国土本身和本国军力的特点特别强调飞机的机动性和短距离起飞着陆性能,经过多种方案选择,他们选择了鸭式布局。二战后瑞典空军先后装备的JAS-35“龙”、JAS-37“雷”、JAS-39“鹰狮”都采用的鸭式布局。

回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