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1、野山参芦头较长,端正直亚、多为三节芦。即:园芦、堆花芦、马牙芦三部分;也有二节芦,即:上部为马牙芦,下部为竹节芦或线芦、圆芦,芦碗排列有序而紧密。一苗好的野山参,应当生有典型的“三节芦”,如果是“雁脖形”三节芦这更佳。移山参芦头略显长,芦碗稀疏,芦碗分布不连续或形态不连贯;芦的生长方向出现骤然转向,称为“回脖芦”或“转芦”;后期的芦碗骤然放大,芦突然变粗或不呈对花芦,上粗下细,无三节芦。
2、野山参多为枣核艼,即芦头上生长的不定根,两端细、中间粗、形如枣核,称之为“枣核艼”。通常1一2枚,少有多于3枚以上者,多数艼为互生且下垂,少数旁伸,但无上翘者。野山参生有枣核艼,标志着其品质已成野山参。移山参多为白哲艼,且艼多、艼大、艼嫩,色白哲、质幼嫩,艼上翘旁伸:形直而无曲,没有弹性,有时艼体超过主体。
3、野山参主根多数为横灵体或疙瘩体,有的为菱角体,少见顺体,笨体极少见。芦与主根连接处凹陷较明显,俗称“端肩膀”;体腿明显可分,多为两条腿,腿多具两个,少数为两条以上或一条腿,分档处自然,且分叉角度大,无拧在一起者。上品野山参看起来野性灵秀、体态玲珑、仙气十足。野山参主很皮色以黄褐色或荻黄色为佳。移山参主根灵体、顺体、笨体皆有,中下部肥大,俗称“大屁股”,白嫩肥胖,上黑下白,呈阴阳色,腿较顺长,多2条以上,分档不灵活,不呈八字形,有的柠并一起。
4、野山参须细而长,质地坚韧,柔韧不脆,有弹性,清疏不乱,粗细较均匀,俗称“皮条须”。须上长有明显而饱满的“珍珠疙瘩”,称之谓“珍珠点”。根据“须根”老嫩和“珍珠点”的大小可评价野山参的生长年限。移山参无主须,参须细软嫩弱,须细而长,腿须不可分,下端分杈较多,须根上“珍珠疙瘩”稀疏而小。年久者同野山参。
5、野山参是环状横纹,纹理细密而深(紧皮细纹),呈螺旋状,仅密环于主根上部,称之为“螺旋纹”,是纯正野山参重要特征。野山参生长年限越久横纹数目越多越紧密;生长年限较短,其横纹浅而稀。横纹粗糙、有断纹、跑纹或浮浅而不连贯者则不是纯正野山参。移山参无主须,参须细软嫩弱,须细而长,腿须不可分,下端分杈较多,须根上“珍珠疙瘩”稀疏而小。年久者同野山参。
6、野山参主根老皮,黄渴色或黄白色,皮紧而细腻,质地紧密且有光泽,平滑老气,无粗皮。皮嫩而白者,则不是纯正野山参。移山参表皮粗糙,松而不紧,无光泽,略显虑沧,质粗而不紧洁。
野山参简介:野山参由鸟兽传播种子。生长在乔木,灌木、杂草组成的针阔叶混交的森林中。分布于北纬33度—48度之间,主要产自,由多到少依次为:俄罗斯、中国长白山脉和朝鲜。每年78月份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与俄罗斯进行野山参边贸交易。一支百年的野山参干品,10克左右大小价格都要十几万元人民币。长白山野山参价格更贵。中国是最早应用人参的国家和地区,并将人参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这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早在2000年前,《神农本草经》中对野山参的药用价值就有了详细的记载,“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野山参为“神草”,谓“人参治男妇一切虚症,发热自汗,眩晕”。在现代的中草药书籍中,记载人参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的功能。野生山参在多年的挖掘中越发的减少,在东北大部分地区绝迹,在吉林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或周围的山区存在一些。
移山参简介:移山参 是由野山参幼苗移栽到自己参地后,人工培育的品种。从野生自然环境移栽到山地池床种植环境,所以叫移山参。目前野山参稀少,濒临灭绝。现在的移山参都是由林下籽幼苗移栽的。前期是林下籽品种,后期和山参趴货种植管理一样,所以也叫籽趴。移山参形体与山参趴货基本一样,产量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