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初夏,燕王朱棣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涌入南京。此刻,离他在北京起兵发起“靖难之役”,才短短3年。
这3年多来,朱棣一路上磕磕绊绊,打的仗败多胜少,控制的地盘也少得可怜。可说来奇怪,当他孤注一掷地迂回山东、直取南京之后,竟然成功了。不但将南京顺利攻克,还江山易主,做了大明王朝的新皇帝。
朱棣登基的时候,明朝各地,无论是各省各郡,还是边关重地,反应都很平静,除了方孝孺几个大臣外,几乎没有人反对。所以就有人奇怪了,朱棣夺天下怎么这么轻松,只打下了一个南京,各地文臣武将就臣服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是一场皇族内部的争斗。朱元璋给各位亲王统兵大权,目的就是为了拱卫京师,守护朱家江山。换句话说,只要是为了维护大明王朝,都是可以提兵入朝的,只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而已。朱棣提的口号是清君侧。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夺皇位,而是为了帮助皇帝,清理奸臣权臣。那么这个口号,是站的住脚的,而且师出有名的,并不同于乱臣贼子。即使大家心里都明白,是一场皇权之争,但是对于当成臣子来说,跟谁混,都是姓朱的,何必太认真?
而若是各地不臣服呢?那肯定是要受到朱棣征伐的,试问当时谁有能力和威望为朱允炆出头?更主要的是,谁能打得过朱棣?
其次是,朱允炆在位四年间,做的最主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削藩,朱元璋死的那年还没过去呢,年号还是洪武呢,就把周王贬为庶人,发配边疆了,紧接着第二年就逼死了十二叔湘王,囚禁了齐王和代王。大家都知道他要削藩,但这种吃相也太着急,太难看了,以致于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都对各地藩王充满同情,这也导致了朱允炆虽有大义的名分,但在民心上,和朱棣顶多半斤八两。所以朱棣登基,民间的反应也很平淡,没听说哪个百姓要为朱允炆死节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