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三年,为何子贡独独庐墓六年?

2025-04-07 18:16: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曲阜的“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我偏爱孔林,以为就像《诗经》的“风、雅、颂”,孔林更类似于“风”,那二者则是一大篇“雅”与“颂”。

孔林中最受人瞩目处,当然是孔子墓。此刻,除我之外,墓地尚无他人,晨光投射在明暗有致的林叶间,雀鸟的鸣啭声此起彼伏,巨碑后面的“马鬣封”,依然沉厚而安宁。朱红色的三座驻跸亭,封存着昔日帝王们沉沉梦境,而一旁子贡的庐墓处,令人遐想,仿佛这位被孔子誉为“瑚琏之器”的弟子犹在其间,随时会出来回应你的探询。

子贡是孔门弟子、贤人中,颇受称道,又使人感兴趣的人物。单说他筑庐墓前,六年守丧,就令人感回不已。众弟子守丧三年毕,“相诀而去”,唯有他又守三年。六年的岁月,何其漫长,子贡先生要在不胜哀戚的心情中默默度过,而且是在遍地坟冢,一片愁云惨雾的野地里,该是多么不易!此事的文献记载,我总以为或已羼入一些传说的成分,古时候的儒者在张扬其主张时不免会夸张,甚至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我想较有可能的是,老师去世之时,子贡正在外地搞经贸,无奈交通不便,待到赶回来,已晚了许多时日,师兄弟们“相诀而去”之际,他自然要表示再留一段,大家亦皆认为合情合理,否则,这个站在“道德高地”上“扬名”的好事,为什么让你一人独做?

子贡对老师委实也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伴随孔子左右多年,他得到老师的指教和夸奖不少。孔子的学生中,子贡因为善于理财,低买高卖,“臆则屡中”,斩获甚多,算是一位“土豪”级人物。有一种说法,老先生办学,周游,是得到子贡给予的经费支持的。子贡又是一位折冲樽俎的外交“达人”,“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史记路仲尼弟子列传》),连国君都要与他“分庭抗礼”,其能力受人敬重如此。

正当孔子困于陈、蔡,几乎遭灭顶之灾时,是他搬来楚国的救兵,方才转危为安。在某种程度上,当时他要比孔子更吃得开,有人说他贤于孔子,他则坚决否认,无论人前人后,都极力称颂孔子的德行与学问,甚至比之为“江河”、“泰山”与“日月”,“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简直有“大树特树”之嫌。而面对别人的质疑,他很坦然地说,“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韩诗外传》)总而言之,在他看来,孔子犹如泰山一般巍然存在,你说他好也罢,不说他好也罢,他都在那里。

尽管如此,有人还是认为,孔子学说“得执而益彰”,其地位和影响之所以与日俱增,与子贡竭力所做的“品牌推广”,实非常有关。江河啊,泰山啊,日月啊,各人所见不同,姑置不论;追随孔子多年的子贡所看到的一幅真实图景却是——“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仅就到达这个“数仞宫墙”而言,也很不易。据说他师事孔子头一年,还自认为自己比老师强;第二年,就有些变化了,觉得孔子与自己差不多;到第三年,认识遂有颠覆性改变,知道孔子确实了不起,不能不拜服。学生之尊崇和欣戴老师,当不能只因师生名分一端,子贡对孔子的态度,看上去还算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