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用DEHP代替棕榈油配制的有毒起云剂也能产生和乳化剂相似的增稠效果。但是,业内人士指出,DEHP作为塑化剂并不属于食品香料原料,因此,DEHP不仅不能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 “起云剂”是一种合法食品添加物,经常使用于果汁、果酱、饮料等食品中,是由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及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但因棕榈油价格昂贵,售价为塑化剂的五倍,昱伸香料公司遂以便宜却有毒性的塑化剂取代,加入到“起云剂”中。 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是环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学物质。若长期食用可引能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 某些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是台湾环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学物质。若长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 环境荷尔蒙系指外在因素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残留的微量此类化合物,经由食物链进入体内,形成假性荷尔蒙,传送假性化学讯号,并影响本身体内荷尔蒙含量,进而干扰内分泌之原本机制,会造成内分泌失调。 2011年06月08日,台湾公布被检出含塑化剂食品已达961种,质检总局暂停进口台湾问题产品增至948种;为方便公众了解塑化剂产品,质检总局每天公布台湾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产品的最新名单,已涉及280家企业。问题产品一律暂停进口。编辑本段注意 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恐怕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 塑化剂DEHP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DEHP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编辑本段后果 1、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 2、目前虽无法证实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 3、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编辑本段滥用 2011年5月,台湾发生不法厂商将塑化剂用于起云剂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 起云剂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沈阳福茂来食品有限公司技术员庞翰山介绍,正规的起云剂应使用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或葵花油以及淀粉等食品添加剂,按照一定配方和步骤复配而成,并计算到合适的用量用于食品中。其作用是在溶液中起到乳化、增稠、稳定作用,使不易相融的水油溶液能够形成混合均匀的胶状分散体。常用在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果浆果酱类、粉状胶体中来防止出现沉淀,并能增加口感。起云剂是一种合法的复合食品添加剂,和老百姓常说的浑浊剂、乳浊剂、增浊剂作用类似。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讲师唐海云介绍说:“正规的起云剂是果汁类饮料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碳酸饮料中就不必添加了。” 唐海云说:“因为现在的果汁饮料中常常掺杂有果肉、原汁等多种不易溶于水的成分,如果不添加起云剂就容易在瓶底出现杂质和沉淀。另外加入一定量的起云剂还有助于释放与保留果汁饮料的香气,包埋果汁饮料的异味、杂味,也能增强果汁饮料口感的润滑性、厚实感,尤其是有效改良果汁饮料的天然感观,显著提高果汁饮料的品质。” 塑化剂属于工业化学品或工业助剂 唐海云介绍,这次台湾所称的"塑化剂"实际上名称是增塑剂,学名叫“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二酯”,简称DEHP,是一种毒性大于三聚氰胺的化工塑料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属于工业添加剂,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谁能想到塑化剂会被添加到食品中啊?因为这种物质本身并不是人体可食用的添加剂。针对“塑化剂”事件,庞翰山表示:这次事件中黑心商人为节约成本,在起云剂制造过程中以次充好,用塑化剂取代成本贵5倍的棕榈油来牟取暴利。这实在让人防不胜防,也正因为“防不胜防”,塑化剂也并不在现有食品安全检测项目范围内,我国并没有控制塑化剂的规范标准。“食品中掺杂工业原料实在害人不浅。”庞翰山最后说,“希望国家能早日将塑化剂检测也纳入到食品药品的日常监控中去,让百姓放心。” 编辑本段检测 台湾发生塑化剂事件后,大陆官方和民间加强了对食品、药品、保健品以及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检测。 保健品中检出DBP和DEP 2011年6月3日,国家药监局的一则通知,让公众进一步意识到了“塑化剂”的威胁。药监局的通知要求,各地暂停生产销售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两种保健食品,分别为协和牌灵芝孢子粉片和美中清素牌的多种氨基酸片,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这两种产品,要立即下架。 上述两种保健品分别含有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均为卫生部2010年第16号公告中点名的违法食品添加剂。尽管其与中国台湾地区检出的塑化剂(DEHP)略有不同,但同属“塑化剂类”。这也是大陆地区首次在本土产品中查出塑化剂成分。 国家药监局要求,“凡配方中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保健食品,相关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立即暂停生产,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产品立即召回,并即时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但“塑化剂”阴影,并不仅仅存在于保健食品之中,在药品中亦可能普遍存在。6月6日,北大医学院免疫学系博士王月丹称:“对塑化剂最为滥用的,应该是药品生产企业。”他列举了多款含DEP成分的药品,包括钙片、阿司匹林等常用药。 塑化剂DEP,是药典2010版中允许的药用辅料之一。此次被停产、下架的两款保健品,均在其成分中注明了含塑化剂成分。事实上,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还是药典2010版中规定的药用辅料之一,主要用于药片包衣的增塑剂。因此,上述两款产品才会在成分中明确列示“塑化剂成分”。一家被处罚企业还声称,“大部分药品和保健品的包衣,都广泛使用了这种材料”。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均是片剂薄膜衣和肠溶空心胶囊的常用配方成分,只要是学药剂的专业人员都知道这个知识,大学的药剂学教材上,也能查到相关内容。”塑化剂,主要用于控制药物在肠道中的释放时间,起缓释作用。 包装材料中塑化剂检测实验 2011年6月7日,信报实验室选用青岛市民常用的塑料餐盒和超薄塑料袋分别进行加热实验,在市民盛放食物的平均温度60℃条件下加热盛放的水,利用色质联(GC-MS)仪器,检出微量塑化剂成分。 对于实验的结果,实验人员解释说:“因为加热时间短、温度较低等原因,在60℃下,塑料餐盒和塑料袋对盛放的食物中释放出了微量的塑化剂,在常温下危害并不算太大,但是如果用食用油做实验,塑料餐盒和塑料袋面对滚烫的食用油,释放出来的塑化剂含量将会增多,释放出的塑化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塑料袋分为很多品种,如果是聚氯乙烯制作成的塑料袋,不用检测也能判定里面含有较多的塑化剂,这是聚氯乙烯材质塑料袋必须用的原料,至于在不同温度下释放出塑化剂量的大小,这就需要实验来判定了。”青岛大学化学实验中心高级实验师马兆立介绍说。专家提醒说:“尽量不要用无任何标志的塑料餐盒和塑料袋盛放食物,尤其是滚烫的汤类和油炸类食品,高温下很容易会出现塑化剂。” 编辑本段预防 (一)不要被便宜货蒙蔽 “便宜必定有鬼,”专家指出。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作者安部司曾任职于食品添加物公司,他说,如果有破坏行情的价格时,往往是添加物业者及食品加工业者在暗中活动,利用添加物降低材料品质。 (二)少吃动物性脂肪 许多有毒化学物质用脂肪的形式在食物链穿梭,少吃动物性脂肪如奶油、起司牛肉、羊肉等肉类,可以大幅降低人体受到环境荷尔蒙干扰的机会。(三)勤洗手 专家研究发现,因环境荷尔蒙影响而性早熟的女童让她们饭前洗手,摄入的DEHP就大为降低。(四)尽量避免食物接触塑胶 避免用塑胶制品、塑胶容器、塑胶袋装食物,要微波调理食物,也请用玻璃制品或瓷器,即使有些塑胶产品号称可用于微波,但也可能某些物质还是会流泄出来,儿童、孕妇更要避免。(五)做好防毒但更要排毒 除了防毒之外,就是要排毒。他提倡,“二少二多去三毒”原则,即少加工、少食品添加物,多天然、多蔬果,以及去防腐剂、去色素和去香料。另外,多运动排出的汗水,也可带出毒素。 每次食品安全事件总叫人惊恐失措,但也是一次机会检视生活大小决定,免于毒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