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回乡偶书》

2025-04-09 01:44:5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我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五十多岁才回来,家乡的方言没有改变,可是我已经两鬓斑白了。

我向村子走去,看见一棵老槐树,啊!这是当年我和兄弟们种下的小槐树呀!小槐树呀,小槐树,没想到多年不见,你长这么大了呀!你的枝叶还是那样翠绿、茂盛,可你看看我,头发斑白,都是一个快要死的老头子了。

我告别了老槐树,接着向村子走去,走着走着,我看见一口古井,我往井里一瞧,水面上立刻出现了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头子。我对古井说:“古井啊!你还认识我吗?我就是当年的贺知章啊!没想到事隔多年,我已经老了,你也已经废弃了,唉!”

我接着向村里走,遇见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我迎上去问她们:“小丫头,你们是哪家的呀?”“老爷爷,我是西村的。”“我是东村的。”孩子们抢着回答。“老爷爷,您从哪儿来的呀?”有一个孩子问。“我也是西村的。”我说。“老爷爷,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您呀?”“我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你们那时侯还没有出生呢!”“老爷爷,那您叫什么名字呀?”“我叫贺知章,我的弟弟叫贺平。”“贺平是我爷爷!您难道是我二爷爷吗?我听爷爷说过您,走,老爷爷,我带您去找他!”说完,她就带着我走了。

回答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①偶书:偶然间写下来。②少小:少年时候。③老大:年老。④乡音:家乡的口音。⑤鬓毛:脸两边靠近耳朵的头发。⑥衰:指鬓发稀疏、斑白。⑦客:作者自外返乡,以客自比。

  译文:

  我少年时离开了家乡,年老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已经稀疏、斑白了。家乡的孩子们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诗人“少小离家”,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故乡,几十年岁月流逝,人世变迁,心头有无限感慨。第一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第二句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三、四句峰回路转,别有境界: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却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灵震颤和情感共鸣,不愧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回答3: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其一】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其二】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回答4: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