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2025-04-08 08:30: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前言

古人类化石标本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野外采集的化石标本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室内整理程序,就不能做到标本标记清晰、来源明确、资料齐备。没有标记、档案的标本最终会成为“死”标本,造成标本资源和野外工作的极大浪费。本规程的制定,将有利于规范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整理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规程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张银运,刘武。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古人类化石标本整理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古人类化石标本及其模型、模具的整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自然科技资源(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分级归类与编码.2006

3 标本整理的具体内容

对获得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及其模型、模具进行整理的工作包括标本的修复、编号、登记、建档以及与本标本有关的图像、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在进行整理之前,先对标本进行分类,以便对不同类别的标本分别实行不同的整理技术。

4 标本来源

古人类化石标本主要来源于通过采集、发掘、征集、交换、赠送和转让等渠道。任何来源的标本均应具有详细的产地(遗址名称)、时代、采集日期、采集(送交)人等基本信息,野外采集和发掘的标本还应有相应的遗址信息、野外编号、野外记录,以及相应的田野绘图、照相、摄像和工作日志等。

5 古人类化石标本的整理

5.1 整理前的准备

5.1.1 整理工具

——小刀、剔针、毛刷等小型工具;

——记录本;

——记录笔;

——编目卡片;

——黏结剂;

——照相机、录像机;

——用于标本信息记录的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光盘。

5.1.2 标本编号工具

不同颜色防水记号笔。

5.1.3 标本盛放材料

塑料盒、硬纸盒、塑料(硬纸)托盘、用于标本图像信息保存的照片册、光盘包(盒)等。

5.1.4 工作环境要求

整理标本的场地要有足够的空间、相应的工作平台、椅子(凳子),可以将标本展开摆放,同时整理室还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设备。

5.2 开箱的工作程序

1)开箱,首先要寻找箱内的装箱登记单,并对照核对箱内外两份标本登记单,根据登记单的说明了解箱内标本的数量和叠放情况。

2)从上往下,顺序拿出每件标本,首先应查看标本包装上的编号,并在两份登记单上做上记号。直至全部标本都拿出为止,检查登记单是否还有未标记的标本,如有上述情况,须仔细检查包装箱,确定箱内所有的标本已检查清楚。

3)对于用石膏套箱固定附着大量地层胶结物的化石,则需要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修理,分离出化石标本。

4)全部标本都找到后,才能将包装材料和包装箱放置一边,以备后用。

5)每件标本打开包装时要注意标本的标签及包装上的野外编号,并检查标本上是否已经写上编号,编号是否与标签编号相符,标本的描述是否与登记单一致,如有不一致,需要仔细核对,查清问题所在;直到最后一件标本编号与描述和登记单一致为止。

6)标本在运输途中如有破裂和断茬的情况,应将所有碎片和碎屑尽可能收集到一起,根据茬口仔细拼对,并用胶固定,暂时不能拼对起来的碎片或碎屑用小塑料袋装起来,注明属xx编号标本的碎屑,与原标本放置在一起。

5.3 标本整理

1)将同一层位同一发掘探方的标本归类在一起,然后与同一层位但不同探方的标本分开放置。

2)同一层位的标本根据骨骼或牙齿部位的不同进行归类,最后看同一部位的标本是否有拼合的可能,如果两件或几件标本可以拼合在一起,则将这些标本统一放置,在标签上注明,这项工作是田野采集标本工作的继续和检验,应尽可能将能够拼合的标本放在一个大的标本袋内,以便日后进行拼合研究。

3)将同一自然层(文化层)的标本和同一地点不同自然层(文化层)的标本分别归在一起。

5.4 标本修复

对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标本局部破损、缺失,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修复:

1)对于完全或基本可以拼接的断裂标本,应根据断裂面的形态和走向将裂开的标本仔细拼接在一起,然后选用合适的粘合剂将标本修复。

2)对于有部分缺失的标本,应根据缺失的具体部位,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修复。如果缺失的部分属于左右对应的解剖部位,应按照镜像对应的原则,参照未破损的对称侧的形态进行修复。对于缺失部分属于某一解剖部位的标本,可按照相应部位解剖形态特征的总体走向填补修复缺损的部分。对尚未破损但已经较疏松的标本要用化学药品进行加固。

3)对有些标本要用清漆或其他涂料加防护层。

4)修复过程中应详细记录采用的修复方法、使用的修复材料、黏合剂等具体细节,以便用于日后研究的参考。

5.5 模型与模具整理

1)模型与模具的整理遵循上述人类化石标本整理的要求。

2)模型与模具整理要根据这些模型与模具所代表的古人类化石的产地和分类,分别包装,单独保存。

5.6 室内编号及标签

1)为便于标本的收藏保管和研究,对野外采集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标本都要进行统一的室内编号,即馆藏号。根据各保存单位的具体规定,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古人类化石标本分为五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编号,号码是分类符+馆藏顺序号(见表1),对古人类化石标本按统一规格编馆藏号(用黑色漆笔在标本上写上室内编号),以便发表论文和查阅标本。在化石号码登记时,应尽可能多地将有关信息登记在化石上,至少包括地点及层位两项。

表1 古人类化石的分类及分类符

表1(续)

2)标本鉴定和填写标签:根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资源分类与编码古人类化石标本分类细则”(分类见附录A),对每件标本进行分类,并填写标签(见表2)。标签需一式两份,一份随标本入库,另一份建立资料账目,做到账目清楚、编目详明、查用方便、保管妥善。

表2 古人类化石标本标签

3)标本分级:按标本的科学价值及稀有珍贵程度将人类化石标本分为三级:①一级标本,指特别重要的或典型的古人类化石,一般保存有比较完整的解剖部位,如完整的头骨、颌骨及头后骨骼;②二级标本,保存状态相对较差,有一定破损的标本;③三级标本,一般指破碎的化石。

4)制作编目卡片,录入计算机:按表3编制卡片,尽可能多地包括多种信息。

表3 古人类标本目录信息数据构成表

表3(续)

5.7 标本照相

尽可能对每件标本进行照相,典型标本要从多角度或细部进行拍照,并附比例尺,以了解标本的实际尺寸。背景一般选一块与标本颜色反差较大的平绒布较好,必要时辅助一些垫物,以使标本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每张照片需按标本编号进行编号,以做到照片和实物的一致,方便查阅。

5.8 野外资料的清绘、整理

野外发掘日志、布方平面图、地层剖面图、发掘探方图等用铅笔绘制的图件,室内都需要进一步清绘,并复制备份。田野照相和摄像信息要逐一整理,并刻录成光盘和VCD或DVD,以永久保存。田野发掘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要在计算机中重新排列并进行简单的统计核实,看是否有错误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刻录成光盘。

5.9 包装、入盒放置

整理好的标本应进行包装,并分开盛放,以免标本相互碰撞、摩擦而影响形态特征及微观痕迹的观测和研究。根据标本大小不同,可采用塑料盒、塑料(硬纸)托盘等作为盛放容器,容器内可用软纸、棉花等做衬料,保证标本在盒内相对稳定。盒内需附一份标本标签。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古人类化石标本分类细则

大类:岩矿化石标本

小类:化石

一级:古人类化石

二级:遗骸

三级:脑颅

面骨

下颌骨

体骨

牙齿

颅内模

其他:不属于上述类型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如模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