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
“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
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
北海徐□伟长、陈留阮□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
桢公□。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
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
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
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
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
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
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
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
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
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
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阮□在建安初,陈琳在建
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在建安十三年后。
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
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
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
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驾出北郭门行》、
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七哀诗》、刘
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
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
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
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
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
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
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
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
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
较刚劲有力,阮□比较自然畅达。徐□诗、赋皆能,文
笔细腻、体气舒缓。应□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
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
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
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
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
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
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在诗歌方面,“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
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
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
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
上更臻于精美。如徐□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
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
马长城窟行》、阮□《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
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
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在辞赋方面,“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
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
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
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
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
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
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
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
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二人是曹魏一
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
岳等并列。
在散文方面,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的书记,徐
□、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
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
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
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
《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
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
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
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
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的政治伦
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
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
《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
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文学史上的“竹林七贤”,是指曹魏正始年间的七位诗人,即阮籍、嵇康、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魏氏春秋》载:“嵇康寓居河南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上说,“竹林七贤”中以阮籍、嵇康二人成就最高。阮籍的代表作是辑有82首五言诗的《咏怀》,这些诗作多为嗟声忧时、苦闷彷徨之作,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相轻,受官场排挤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嵇康,善文学好音乐,官至中散大夫,其文学代表作为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在音乐方面,以弹《广陵散》著名,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这两人的一诗一文,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阮籍表达诗的主题,采用隐晦曲折的方式,而嵇康的文,则是语言直率泼辣,风格幽默,表现出自己放荡不羁、疾恶如仇的性格。其他如山涛、王戎、阮咸三人无作品传世,刘伶除了《酒德颂》,只有一首五言诗《壮芒客舍诗》流传于世,向秀仅存《思旧赋》一篇。
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是中国道教重要支派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的七个弟子。他们各有所长,分别继承了王重阳的各种绝技。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把全真七子描写为武功高强的人士,但现实里并非所有人都会武艺。
全真七子分别为以下七人:
马钰——丹阳子
丘处机——长春子
王处一——玉阳子
刘处玄——长生子
谭处端——长真子
郝大通——广宁子
孙不二——清静散人
前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
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
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他们的主
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
的复古运动。除李、何之外,这个运动的骨干尚有徐祯
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总共七人。为把他
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人
相区别,世称“前七子”。他们的文学观的共同点是,强
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有其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明
初制定和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使许多士子只知四书
五经、时文范本,不识其他著作。而充斥当时文坛的多
是“台阁体”、“理气诗”。前者是粉饰现实、点缀太
平的无病呻吟,“陈陈相因,遂至□缓冗沓,千篇一律”
(《四库全书总目》);后者确为“击壤打油,筋斗样
子”(朱□尊《静志居诗话》),迂腐庸俗,诗味索然。
李梦阳等人面临这种情况,首倡复古,使天下复知有古
书,使人们注意学习情文并茂的汉魏盛唐诗歌,这对消
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廓清萎靡不振的诗风,有一定功
绩。
前七子提倡诗必盛唐,有其文学渊源。早在宋末,严
羽已主张学诗应“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沧浪诗话·诗辩》)。盛唐诗人,尤
其是杜甫,诸体诗已完全成熟,一向是宋、金、元的一些
有识之士的学习对象,效果可观。到了明初,林鸿、高□
就正式以盛唐相号召。林鸿的《鸣盛集》专学盛唐,高
□编辑的《唐诗品汇》将盛唐诗列为唐诗的正统。而前
七子的文学主张正是这种传统的必然发展,并且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稍加理论化、系统化。
前七子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总的思想指导下,在
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上彼此仍存在着某些分歧。李、何
之争正是其表现。虽然他们都认为诗文之法来自秦汉盛
唐,但在摹拟方法上则稍有不同。李梦阳的拟古,提倡
句模字拟,强调“开阖照应,倒插顿挫”的成法,要“刻
意古范”,“独守尺寸”;而何景明则主张拟古要“领
会神情”,“不仿形迹”,应该做到“达岸舍筏,以有
求似”,最终不露模拟的痕迹。由此可见,前七子倡导
复古,并非完全是食古不化,他们中有些人也在思考、探
索,只是没有达到以复古求创新的高度。李、何之争虽
不免夹杂意气用事成份,但也推动李梦阳此后的自我反
省。他晚年在其《诗集自序》里承认己诗“情寡词工”,
对过分强调“刻意古范”有追悔之意。另外,徐祯卿在
《谈艺录》里论诗,重情贵实,主张“因情立格”,亦
与李梦阳的看法有所区别。
前七子多是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的人物。
尽管他们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
露黑暗的作品。如李梦阳、何景明的《玄明宫行》、王
九思的《马嵬废庙行》、王廷相的《西山行》等,都是
表现宦官专权及讥刺他们横行不法、骄横淫逸的题材,
颇切中时弊。
前七子力倡复古,影响甚巨。弘治以来明人汇刻的
《唐百家诗》(朱警辑刻)、《唐十二家诗》(张逊业
辑刻)、《唐诗二十六家》(黄贯曾辑刻)、《广十二
家唐诗》(蒋孝辑刻)等选本,大多只收中唐以前诗歌,
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前七子也是后七子的前导,使文
学复古运动在明代长达百年之久。
但是,前七子中一些人过分强调了从格调方面刻意
模拟汉魏、盛唐诗歌,甚至将一些结构、修辞、音调上
的问题视为不可变动的法式,鼓吹“夫文与字一也。今
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
欲自立一门户邪?”(李梦阳《再与何氏书》)这就否
定了文学应有独创性,也否定了创作的现实生活根源,以
致发展到后来模拟成风,万口一喙。嘉靖初,诗人薛蕙
与杨慎论诗,就认为“近日作者,模拟蹈袭,致有拆洗
少陵,生吞子美之谑”(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很
有识见。
后七子
中国明代文学流派。由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和徐中行等七人组成。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后七子。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攀龙、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作家,他们认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字成辞,属辞成篇”,模拟古人就可以了。并且武断地认为散文自西汉以后、诗歌从盛唐以后,都不值一读。把复古运动引到了极端。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较长,他们的文学主张彼此间有不少差异,而且有所发展和变化。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近20年之久,后来他也渐渐地觉察到复古主义的某些弊病,认识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的道理。由于后七子立论有的褊狭,有的通达,故其创作中的模拟仿古程度也有所区别,其中李攀龙最为严重。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李攀龙俊洁响亮,王世贞精切雅致,吴国伦整密沉雄,徐中行闳大雄整,谢榛神简气逸。但都带有模拟的毛病。加之才气不足,生活不厚,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在后七子复古运动后期,由于公安派、竟陵派的攻击,其影响渐弱,已不能左右文坛。但他们“墨守唐音”的部分看法仍为许多诗人所接受。明末至清代也有不少诗人仍然受到他们理论的影响。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全真七子:
丹阳子马钰,长真子潭处端,长生子刘初玄,长春子丘初机 ,玉阳子王初一,广窖子郝大通 ,清净散人孙不二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全真七子分别为以下七人:
马钰——丹阳子
丘处机——长春子
王处一——玉阳子
刘处玄——长生子
谭处端——长真子
郝大通——广宁子
孙不二——清静散人
所谓“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后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主要由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和徐中行等人组成。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较长,他们的文学主张彼此也有不少差异,而且有所发展和变化。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全真七子”分别是 : 丹阳子-马钰,玉阳子-王处一,长春子-丘处机,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
“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
“后七子”主要由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和徐中行等人组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瑞、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号清净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