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解就是认为自己已经悟道或者得道的见解。
在修行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无量无边的境界。
这些境界都是虚幻不实的。因为还有来去之相。
真心本性则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当这样的境界现前的时候。如果修行者不认为已经得道。那么就是善境界。
不执著境界相。继续依法修行。会有更大的进步。
如果认为这样的境界就是悟道。那么就会着魔。走入魔境界。
这是修行禅定非常重要的认识。
在楞严经第九卷和第十卷有50中阴魔的详细讲述。是对修行有所成就的保障。
阿弥陀佛
行者若不当作已得圣证之心。
则还能称为修行的善境界。但若把它当作自己已得圣证来了解,就会受到诸魔群邪的惑害
以五十种阴魔中色阴魔境中一段来举例解释
经文: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解释:阿难,当” 你“在此”三摩地“中”,色阴将破未破之际,你继续“精”细“研”修“妙明”之本性,而达内外“四大不”再相互交“织”,因而根尘脱黏,“少选之间”便觉你的“身能”超“出”质“碍,此名” 心“精”的妙“明”之光“流溢”于现“前”根尘之“境”,故不相碍。“斯但”定中闻性所显之“功”能作“用”系灵光乍现,而“暂得”显现“如是”现象,“非为”已达“圣”人所“证”之圣境,一证永证,时时自在能作。若“不作”已得“圣”证之“心”,不取不著仍得“名”为修行之“善境界”;
然“若作”为已得“圣”证之“解”,贪爱取著“即受”诸魔“群邪”之惑害,而落入魔道圈套。
详见<楞严经>五十种阴魔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094.htm
圣解,即佛教讲的第一义真谛。
随便一讲就遭到群魔围攻,这是必然的,楞严经讲到过,你要灭尽妄想,魔就呆不住了,肯定找你算账,但是你不害怕就能熬得过,害怕就危险了,不如‘不做圣解’只做个普通人就是在善境界。
总的意思是,难以两全其美。
金刚经里有解释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若做圣解 既是生大我慢及大妄语 大我慢则不成前进 大妄语则堕地狱
善境界只是功用暂得如是 是修道过程中的所得 非是圣证 切不可作圣心
圣解是得道人的现量境 离名绝相 言语断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