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方舟,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今年6岁。1岁半出现孤独症的某些症状:恋物、恋广告、天气预告,行为刻板,情绪不稳定;2~3岁发展到尖叫、狂奔、旋转身体、摇头、滚地、哭闹不止、自残、眼光发散、疯狂迷恋钟、电风扇,语言发育迟滞,无主动性语言,经常自言自语,口齿不清。98年6月到北京求医,经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诊断为孤独症。
众所周知,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通常为:语言迟滞、社交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刻板、怪异、恋物、自残等行为,这些行为其实都可以归结为认知能力不足,而认知能力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脑发育不全,而大脑的发育必须在提供物质营养品的同时给予精神营养品,所谓的精神营养品也就是信息刺激,只有适当的信息刺激(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感觉等)才能使脑细胞不断发育,从而达到大脑的健全,这一过程可用下列图示来表示: 语言
信息刺激→脑发育→认知能力→社交
情感
行为
……
为什么把信息刺激作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核心呢?这是因为孤独症儿童与一般弱智儿童不一样,弱智儿童是愿意学习但学不会,而孤独症儿童是能学会但不愿意学,他可以学东西,但他不肯也不会主动去学,大多数时候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专注于自我,对外界的一切因为缺乏认知而时刻感到恐惧不安,从而拒绝任何新的东西,新的变化,所以不能象正常儿童一样主动去适应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更不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孤独症儿童就象一台电脑、一张白纸、一片处女地,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地往电脑上输入信息,在白纸上描绘,在处女地上耕耘,通过信息的不断输入,按照信息输入——刺激——引导——再刺激——再引导的过程,水滴石穿,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那么,如何进行信息刺激呢?
第一、强迫与兴趣相结合。
孤独症儿童拒绝新的变化、新的事物,但某个信息一旦进入他的脑袋,某个技能被他掌握,他就会反复尝试,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所以孤独症儿童学习任何东西都会经历一个从拒绝→接收→适应→迷恋的过程。教儿童语言、看电视、画画、玩玩具等各种活动无一不是从强迫开始的。比如,教他看电视,要先搂着他让其安静下来,当他被约束不能自由时,他会挣扎抗争,但几个回合下来,他就会明白,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于是他会放弃挣扎慢慢被电视的画画所吸引,此时,随着画面时而讲解,时而伴着音乐、情节让儿童模仿、感受,让其走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开始第一次可能只看5分钟,甚至2分钟,但只要有了开头的2分钟,就可能有第二次的10分钟,第三次的20分钟,再坚持下去,强迫就变成自觉,看电视就成为他每天想做的事情之一。强迫的同时,要从兴趣着手。孤独症儿童大多数有恋物的行为,案例中的儿童2-3岁半就曾经疯狂地迷迹电风扇和钟,不要简单地阻止他,而是因势利导,收集各种各样的电风扇、钟, 教他拆、组装、修理,教他画电风扇、画钟,画完后又剪下来贴在墙上,给他讲电风扇、钟的故事,教他把钟、电风扇和其它事物联系起来一起做游戏……通过上述围绕电风扇、钟展开的活动,可以在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语言、动手、配合、兴趣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在快乐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信息在快乐中不知不觉进入脑海,实现第一步目标之后,再设法把他的兴趣从电风扇、钟向其它事物转移,达到信息的扩大、多样化,向深度、广度发展。
第二、生活中学,尽可能扩大信息量。
孤独症儿童就象外星人来到地球一样,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个世界。我们训练的目的是要使其回归主流社会,能按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所以脱离生活去训练孤独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此,我们重点放在如何让他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环境,认识环境,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地教,渗入生活中去。在家里,充分利用家中的资源,比如关于水,可以让其感知冷水、热水、温水,可以打开水龙头感受水流大、水流小的区别,可以让其在洗澡盆中玩水,给他搓背,放各种瓶子给他盛水,告诉他什么是泼水,什么是盛水,什么是沉,什么是浮,什么是轻,什么是重,什么是湿,什么是干,从厨房的锅碗瓢盆到油盐酱醋,从各种电器到家具,从衣服被褥到书刊报纸都是很好的生活素材。在户外,可以引导他看天空,看一草一木,看路灯广告,看人来车往,看不同的建筑物,不同道路。比如画画,在家用笔,出外可以用木棍画,用石头垒,用脚画,画在地上,画在手上,画在身上,画在树叶上;认字可以在看广告、车牌、商标、门牌、看书看报中学会。通过识字、绘画、听音乐、看电视、玩玩具、玩电脑、玩游戏等从声音、图像、语言、触感等方面输入大量信息,不仅让他无暇去顾及那些刻板的模式,而且使他体验到学习之乐、生活之乐。
第三、及早介入,持之以恒。
据国内外研究表明,大脑发育的最关键年龄是0-7岁,对孤独症儿童来说,一般发现其症状已有2-3岁,甚至经确诊接受现实已有3-4岁,也就是说,从2-7岁是孤独症儿童训练最为关键的时期。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干预和持之以恒。有的家长因为不能面对现实或四处求医而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有的家长急功近利,训练一段时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便半途而废。我们的态度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持之以恒,水滴石穿,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产生质的飞跃。比如教小孩骑车,教了四个多月,什么方法都用了,都无济于事,正当准备把车送给别人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会骑了,而且方向把握得非常准确;又如教他认字,开始教几十遍他都不会,突然某一天他非常清晰地读出那个字,然后进入“识字敏感期”,任何一个新的字、词、句教给他只需一至二遍就可以掌握;再如他的语言从一点不会→发出单音→鹦鹉学舌→主动性语言→口齿伶俐。每一次教他听、看、闻、摸、游戏、操作,我们都辅以语言不厌其烦地说,不管他是否弄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的信息能进入他的脑袋,如果信息量能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那么某一天他就有可能开窍,一旦脑袋开窍,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突飞猛进。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信心+恒心+方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