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差碧吵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花月痕》第三七回:"经略笑道:'喜事重重!'便向摺匣中取出一本奏摺,递给 荷生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二幕:"因为您前回上了好几个奏折议论朝政, 天王 老大的不高兴。"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虚侍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慧世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4、收回朱批奏折。5、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
奏折档案是最直接的原始文献史料。由于奏折多为密情,因此,奏折存档后一般人难以看到。 奏折收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官方收藏,一是民间收藏。清代奏折分存内阁大库和存方略馆库的军机档。军机档霉烂损失,古物南运,流走台湾,现存大部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午门东侧文华殿南有两个档案大库,世人所谓内阁大库档。清朝政府于康熙九年开始存放于紫禁城里内阁大库的档案,包括皇帝诏令、臣僚奏折、朱批谕旨、实录、圣训、会典、起居注以及殿试考卷等,内也夹杂宋元刻本残书等,总数已不可考。 截至到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各类档案 1000余万件,其余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也分别存有数量不等的奏折。
民间奏折收藏主要来源于1922年北洋曹琨贿选以废纸名义出卖存放于故宫午门外朝房内的明永乐至万历年间的档案。同年不久,再次出售明崇祯以后包括清顺治到宣统年间的档案约8000麻袋。这批档案一部分流散到民间,所余大部分经金梁、宝熙出面,为罗振玉购得。现民间流通的奏折,大都出于此"8000麻袋"。 总之,清朝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最高上行文书――奏折制度,历经200多年,为后人留下了一批丰富的档案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文物保存价值和市场收藏价值。
没有销毁,要么皇帝留中不发,要么就下发回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