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
我认为徐梵澄的《苏鲁支语录》和余鸿茶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就很不错的一个版本。虽早知翻译需要再创作,可比着一读,便发现这“再创作”游移性真大,不懂或不读原著,实在易生歧义,也不知依哪一种“再创作”才是。
我觉得这2本书的文笔风格不同无须说,差异还在对原文的理解与感受上。如余译“隐居修道”,徐译则为“隐入山林”后“独自怡悦心神,玩味寂寞”。从汉语字面意思及内在涵义看,实在是有差异的。再如徐译“照耀之物”,余译是“照耀的人们”,这“物”与“人们”的各自涵义也不同。以“物”言之,通常包括自然种种之存在,涵盖更广。
接下来还有一句两译,更是让人不知以谁为是。
徐译为:“我必须像你一样堕落,如我欲下往之之人群所云”;余译则是:“我要如你一般地 ‘下山’———我现在前往的世间便是如此称谓这事”。
大意都同,但读后给人的感受却不一样。
总结
我认为译本也不能偏离原本太多,所以以上的这俩本译本就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