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名作《将军令》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

2025-04-06 05:36: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将军令》是流行全国的民间器乐曲,常以唢呐主奏,锣鼓配合。但在旋律、结构与使用乐器等方面,各地不尽相同。许多传统戏曲剧种如昆剧、京剧等戏剧音乐中常用之于“吹台”(幕前曲)或为将军上场、摆阵出征、升帐等场面伴奏;在传统的民间节日或喜庆场合,民间艺人们也常常吹奏此曲,以增添节日气氛。

《将军令》有很多种,苏南吹打(流行于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宜兴一带的民间吹打乐,又名十番锣鼓)中粗吹锣鼓曲,洞经音乐(流行于云南汉族、白族、纳西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音乐),琵琶大曲(分《汉将军令》《满将军令》两种),山东鼓吹,浙江温州唢呐,土家族五支家伙(流行于湘西土家族的民间吹打乐),四川扬琴曲,浙江筝曲中都有《将军令》。

其中有三种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

《将军令》(十番)——来自十番锣鼓,常用于戏曲演出之前(闹场),音乐雄伟、豪迈,像是凯旋的军队。上海民族乐团的《将军令》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整理、改编的。

《将军令》(弦索)——来自琶琶独奏曲,其特点是绵延不断的四连音(十六分音符),音乐肃穆,有情有景,像是行进中的军队。

《将军令》(扬琴)——来自四川的琴书(曲艺),音调独特,像是将军升帐、辕门点将。

上述三种《将军令》也可分别称之为“凯旋《将军令》”、“行军《将军令》”、“辕门《将军令》”。

由上海民族乐团整理、改编的《将军令》,曲调富有气派,威武雄壮。速度多变,时而慢起,时而渐快,节奏时散时整,音乐跌宕起伏。乐曲还运用“借字”手法(“借”前段音乐的“清角”音fa作为后段音乐的“宫”音do)转换宫调,以取得调性色彩的变化对比。上海民族乐团在整理、改编时,一方面对原曲的结构作了精简和删节,同时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新加了一首曲牌。乐队编制扩大了,除了原来的唢呐吹奏以外,增加了笛、笙、号筒、先锋等民间乐器,打击乐器新增了定音的十面锣和低音大锣,因而乐队的色彩变化更加丰富,表现力也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