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的分类及产生原因分析
(一)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
继发性见于狼疮肾等自身免疫性疾患,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
代谢性疾患见于痛风肾。
根据病变滤过膜损伤程度及蛋白尿的组分分为两种
①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量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的蛋白(IgG,IgA,IgM,C3,C4),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②非选择性蛋白尿: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损伤断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及小分子量蛋白质,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之间,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温环境、发烧、严寒环境、精神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最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重金属盐类中毒等。
3.肾组织性蛋白尿 又称分泌性蛋白尿。由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渗入尿液中所致。
(二)非肾性蛋白尿
1.体液性蛋白尿 又称溢出性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
2.组织性蛋白尿 如恶性肿瘤尿中蛋白质,病毒感染产生的宿主蛋白等。
3.下尿路蛋白质混入尿液引起蛋白尿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上皮细胞脱落和泌尿道分泌粘蛋白。
临床工作中多见于机体肾部炎症刺激组织损伤,引发不适表现现象。建议至医院肾内科检查如血尿常规肾功彩超等明确病因病情在医师指导下治疗处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饮食清淡,可以使用消炎抗免疫保护肾功对症,按时复查治疗处理。
这是很多人都曾问到的问题,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对于蛋白尿这个词大多数人都很陌生,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又严重了,弄的自己也很惊慌,其实蛋白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病种,那么?还是一起看看专家的介绍吧!
肾小管性蛋白尿的出现,是因为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受到损伤,致使其重吸收功能受损,无法对原尿中的蛋白进行重吸收,也会导致一些蛋白排出体外,这样就形成了肾小管性蛋白尿。一般来说,肾小球性蛋白尿时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要高于肾小管性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