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肥胖?

2024-11-06 09:31: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人为什么会胖?

回答2:

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导致肥胖有很多原因,例如遗传、多吃少动、水肿。

1、为何有的人吃得很多却不会发胖呢?

这是由于瘦人的体质引起的,即身体已经具备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生理状态。首 先是基础代谢较高。基础代谢是指每个人在维持基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收支,基础代谢因人的甲状腺机能所致,差异很大。基础代谢高,人体消耗的能量也较多。其二是由于瘦人皮下脂肪较薄,体热容易丧失,为此,体内需要产生较多的热来平衡,故消耗能量较多,即使吃得较多也不会发胖。其三是一些精神因素所致,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分解了脂肪,尤其是受到某种精神压力的刺激更为明显,可使人短时间消瘦。

由于具有上述三个原因,有些人吃得再多也不会发胖,其最大的生理特征也表现在胃肠系统较弱,消化吸收无法正常运作,吃进的食物以不消化的形态被排泄,身体为补充养分,便会刺激食欲中枢加大进食,所以要比正常人吃的多,这种属于很不经济的身体,常常缺乏旺盛的精力,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实际上是与肥胖一样同样处于病态。

2、为何有的人吃得很少也会发胖呢?

与瘦人相反,有的人吃的并不多,但却会发胖,这是由于生理上基础代谢较少,脂肪形成旺盛,精神压力较少的生活状态形成的。当然也包括消化吸收能力强,排泄功能较弱。最主要的原因,肥胖几乎都是由于过食而引起的。根据有关调查表明,肥胖者通常都是在出现发胖的情形之后才开始吃的少,但人体一旦肥胖之后,即使少食,也无法消除肥胖。这是由于我们的身体会在体内作自动的物质代谢平衡,会朝着原有脂肪形成的轨道去运行,去调整已被减少的食物更加合理的生成脂肪。肥胖是一种恶性循环,处于肥胖的人,体内脂肪积蓄越多,身体的新陈代谢就越向促进脂肪积蓄的方向转化。所以,这种肥胖体质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就无法摆脱肥胖的状态。

3、肥胖的原因何在?

我们的身体是由约30-40%的固形成分,60-70%左右的水分所构成的。固形成分中有一半是体脂肪,约占人体体重的15-20%。人体所需能量的大半都由脂肪供给,积蓄脂肪是人体本能的功能,但如果摄入食物不当,脂肪就会在体内过剩,便会沉淀下来,兼之身体缺乏相对于脂肪增多的运动,就会使正常的脂肪代谢受到破坏,使脂肪在体内堆积起来。还有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能产生障碍,也会造成脂肪过量产生,使人体发胖。如神经系统产生障碍时,摄食中枢就不能保持平衡,虽然肚子不饿但看到美味食品就忍不住的想吃,无法抗拒眼前的食物;内分泌系统产生障碍时,胰岛素供需不平衡,脑下垂体,甲状腺,性腺等分泌异常,使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功能受到破坏,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有人认为肥胖体质来自遗传。的确,肥胖常常来自同一家族。如果父母肥胖,子女则有三分之二是肥胖体;如果父母中有一位是肥胖者,那么子女有半数是肥胖者。但这种来自遗传的原因,几乎都是由于后天的饮食习惯所引起的。同在一个屋檐下,每天吃的相同的食物,子女与父母持续着导致肥胖的饮食生活,也会肥胖自然是理所当然。肥胖并不具有遗传素质,而在于遗传吃的习惯和方法 

女人为何比男人胖?

一般来讲,女人往往比男人更胖些。女人身体脂肪含量比男子多是有其多种因素促成成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标准体重下的女子身体脂肪含量为25%,而男子只有15%。在年龄相仿、锻炼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女子每磅体重日消耗热量比男子要少得多。另外,避孕药片有使女子身体产生过量脂肪和水分的可能。 雌激素本身就有增加脂肪沉积的作用。过了40岁的女子,减肥方法应该是控制脂肪热量摄入,增加体育锻炼。到了50至60的妇女减肥可就困难了,但如果需要减肥,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精神状态有的放矢的参加一些锻炼,专家称,总体健康状况呈肥胖的老年人,他们每减少10磅体重就会年轻一岁。 人脑的“满腹中枢”与“摄食中枢” 

人的食欲是由于脑部中心的“下视丘”进行控制的,破坏实验动物的下视丘某部位(假设为A),动物就会不断地进食,但破坏另一个部位(假设为B),动物则对食物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知,A是满腹中枢,而B存在着摄食中枢。人体依靠满腹中枢和摄食中枢保持平衡饮食,控制食欲。

当摄食中枢发挥作用时,就会产生所谓的“血糖减少”和“胃的收缩”。动脉血中的血糖在吸收消化食物时会增加,尔后会随之时间最终恢复到与静脉血中的量大致相同。当动脉血处于此种低血糖状态时,就会成为一种刺激,传达至下视丘与神经(迷走神经),下视丘的摄食中枢受到刺激,即产生一种空腹感。另一方面,传达到神经的刺激,会促使胃部收缩,而胃的状态又由别的神经传达到脑,将刺激送至摄食中枢。

总言之,摄取食物会使动脉血的血糖增加,这样的刺激会使下视丘的满腹中枢产生作用,减少胃部收缩,于是造成食欲减退。当食欲控制产生紊乱,而摄食中枢的功能占优势时,就会产生饮食过度的现象,结果造成肥胖。

此外,大部分的人在日常中也会有精神作用引起的食欲,就是肚子虽然不饿,但看到美味的食物就忍不住的相吃,因为摄食中枢未必在空腹时才发挥作用,视觉、嗅觉、味觉的记忆也是关键。

脂肪的真相与肥胖

人们一般都认为,脂肪组织是几乎不进行代谢作用的,只是平静的脂肪储存库。但最近有人提出更为理所当然的说法,即脂肪组织有如批发商,许多物质在此活泼地进出着。

脂肪组织是由脂肪细胞、血管、结合组织等形成的,血管负责脂肪细胞代谢时所需物质的出入,而结合组织则填塞在细胞之间的空隙中。脂肪成为脂肪滴的形态包含在脂肪细胞中,脂肪滴几乎填满了整个细胞,而核则被压在角落。正因为应成为细胞活动中心的核,形成如此的状态,所以一般人会误认为脂肪细胞是不进行活动的细胞。

原本脂肪就是生物体内剩余营养成分被储存起来而形成的物质,配合生理机能的需要,又变成本来的形态释放出来。因此,当多余的营养成分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论是摄入脂肪细胞内,或是被释放出来,只要能够维持规律,则脂肪的储存量即固定,就可以保持理想的体重。相反,当过剩的营养物质摄入细胞过多,而释放机能又产生障碍时,脂肪的绝对量就会异常的增多而引起肥胖。

回答3:

肥胖不是吃得太多,而是排得太少

从目前的医学观点,肥胖算不上是疾病,但却是许多现代人共同的烦恼。市面上有许多减肥的方法,可是见效的却不多,更没有对每一个人都有效的方法。就算一时见效的方法,也没有人能保证就没有后遗症。
有些名人成功的达到减肥的目的,就会受到大众的崇敬,就开始教导人们减肥,但是他的学生中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减肥成功。
有些人成功的减去了肥肉,但是不久精神松懈下来,没有继续各种减肥的措施,人又胖了回去,并且愈来愈胖。因此,减肥的措施必需长期不停的做下去,减肥成为需要很有恒心和毅力的一件工作。
从这些现象看来,显然现代医学对肥胖的病理研究还没有真正理清楚。

现代医学对肥胖的理解是人体营养过剩时,身体会把多余的脂肪贮存在皮下,于是就造成了肥胖,也就是肥胖所增加的物质是脂肪,是一种被储存的能量。这种理论的根据,主要是观察一些冬眠的动物得来的。
有些具有冬眠习惯的动物,在冬天到来之前会吃大量的食物,身体明显的胖了起来,然后整个冬天都在睡眠状态,身体就靠以脂肪形式贮存的能量支撑。
其实自然界中只有很少数的动物有冬眠的习惯,也许他们的身体设计时就具备了这种机能。但是人类显然是没有冬眠的习惯和能力,在设计时应该没有具备这种机能。同时人类当中许多胖子的食量并不多,反而许多瘦的人食量大的惊人,却不见其将脂肪堆积在皮下,难道这种贮存能量的机能会因人而异?
仔细观察胖子身上的“脂肪”,当用手去“抓”、“揑”时,可以感觉那些多出来的“脂肪”是和身体分离的,似乎不是身体组织的一部份。当我们有机会检查市场买来的肥猪肉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部份肥肉是和其组织不连接的,可以轻易的用手将之分离,但是有一部份肥肉则是直接连接在皮下组织,两者显然是不同的。
有些人身上的脂肪瘤会变换位置,而且明显的感觉到这些瘤和身体是分离的。也就是说这些多出来的物质,并不是人体的组织,而是组织间隙里的物质。这些物质有可能是含有能量的营养物质,更有可能是身体无力排泄出去的垃圾。
那些物质所以被称之为脂肪,其实只是因为从冬眠动物身上悟出的一点似是而非的道理而已,并不是真有确凿的证据。但是几乎今天所有的减肥理论和方法都是从这个理论发展出来的,都在努力的防止“脂肪”的增加和消减“脂肪”。主要的方法都在减少能量的摄取,或者把脂肪消耗掉。例如控制饮食防止吃进过多的热量而转化成脂肪;运动消耗脂肪能量;甚至手术直接抽取脂肪……等等,都是这个冬眠动物的理论所发展出来的方法。
显然这些方法并不是太灵光,因此许多人就算用了这些方法也无法去除肥肉,甚至连减少肥肉继续增长都做不到;但是也有许多人就算不依照这种法则生活,也不会发胖。

仔细观察年龄在身上和脸上留下来的痕迹,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脸上和身上堆了愈来愈多的“东西”,如果那些东西是脂肪的话,是不是意谓着年龄愈大身体就贮存了愈多的能量呢?显然这一点和实际的情形正好相反,身上堆了愈少东西的人似乎体能更好一些。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气能量日渐下降,身体中无法排出去的垃圾愈来愈多,绉纹、斑点也就愈来愈多。这就像一幢老旧的房子,总是到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一样。

我们利用中医诊断中的经验建构了一个肥胖的新逻辑:
“当身体的血气能量不够,没有足够的能量将身体内部的废物排出体外,这些排不出去的垃圾堆积在身体内部组织的间隙,随着堆积垃圾的逐渐增加,人就慢慢的胖起来。”
从这个新的逻辑来看,肥胖并不是能量过剩,身体将过多的能量储存下来;反而是能量不够,使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将垃圾排出体外。从能量观点来看,两者完全相反,前者是能量过剩,后者是能量不足。这样的逻辑和传统的认知几乎背道而驰,但是却能对各种肥胖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例如,许多胖子的食量并不多,还是不断的发胖;经常听到胖子抱怨,连喝水都会发胖,有时这并非形容词,而是真实的情况。许多体型瘦的人,却吃再多食物也不会发胖。这两种人的胖瘦和他们的食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吃得少的人发胖,吃得多的人反而不发胖。在这两种人之间,吃的多少和胖瘦并没有直接关系,用能量贮存的理论不能解释这两者的差异。但是用没有能量排出垃圾的理论,就很容易解释这两者的差异。
胖子发胖的原因,是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将垃圾排出,那些排不出去的垃圾造成了肥胖。由于两个人拥有的能量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实际的情形,通常年龄相仿的两个人,瘦子的体力往往比胖子来得好,胖子总是坐着不动,而瘦的人总是动个不停。
又例如年龄差异所造成的肥胖。年轻人由于身体内累积的垃圾不多,同时经络畅通,血气能量也较高,多数垃圾都能排出,就算食量惊人,也不容易发胖。上了年纪的人,血气能量不断下降,累积的垃圾愈来愈多,经络渐渐不通,不能排出的垃圾愈堆愈多,所以渐渐发胖。并且在脸上皮下脂肪堆积较厚的部位形成了绉纹,有些色素性质的垃圾则堆在皮肤上,形成了斑点。年龄愈大,身上的垃圾愈多。年轻人之所以让人觉得美丽,很大的原因是让人直觉上感到身上有一种清洁的感觉。用“没有足够的能量排除垃圾”的发胖逻辑来解释这些现象,比传统的“营养过剩”的发胖理论更合理一些。
如果这些造成肥胖的物质是储存能量的脂肪,身体必定有相同的方式将这些能量储存下来,也会用相同的方式将之转化出来使用。那么这些脂肪多数应该在相同的部位储存,因此,肥胖的体型应该都相同。可是事实上多数的胖子,肥胖的部位并不一样,体型也不同。
中医诊断学中的“望诊”,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其中又以“望形”最重要,“望形”时所“望”的就是肥胖的体形,也就是各个经络中垃圾堆积的状态。
从中医的理论中,当某个脏器活力较差时,其相应经络的活力也相对差。例如胃有寒象时,用手摸胃的部位,可以感觉到温度较周围低,这时这部份皮下的生理活动一定比周围差,当然就会堆垃圾了。
又例如,有些人的大腿外侧堆了很多脂肪,该部位是胆经经过的部位,因此,可以断言这个人的胆功能一定欠佳,而且不喜好运动。如果这个人喜好运动,则这部份所堆积的垃圾就会往下流动,积在小腿肚上,形成萝卜腿。因此,有萝卜腿的人,是胆功能不好又喜好运动的特征。前者的症状多数出现在女性身上,后者则多数出现在男性或女性运动员身上。这样的诊断,完全符合这个新的肥胖逻辑,经过临床诊断的验证,也和病人的实际情形相符。
另外额头上的皮下脂肪肥厚,以致于出现绉纹,由于该处是大肠经经过的部位,因此,可以断言这个人的大肠中的病灶较多;下巴两侧的脸颊肥厚,也是大肠经的问题。较高部位接近耳朵的部位较肥厚,则是小肠经的问题;正面脸颊,眼下及鼻子两侧较厚者,则是胃部的问题造成的;…等等。都是依据这个肥胖理论所建立的诊断方法。
在我们的经验里,当人体的血气上升到阳虚阶段时,身体会开始对各个脏器进行维修,当进行脏器的维修工作时,其相应经络的垃圾会开始排出。有些人原来头皮下有一层厚厚的垃圾,摸起来软软的,经过了几次肠胃的清理之后(身体自己进行的),头顶的垃圾排了出去,剩下薄薄的一层皮。
又如多数接受我们一式三招的朋友,在敲了一段时间的胆经之后,大腿外侧一层拱起来的肥肉就不见了。就是气血增加、胆经疏通之后,堆积在胆经上的垃圾也就排了出去。如果那些垃圾是人体贮存的能量,人体应该不会轻易将之排出去。
并不是只有胖的人会有垃圾堆积,有一些瘦的人,是由于肺气较弱,身体无法吸收水份,喝进去的水没有分布到各个器官就直接排出去。如果这个人同时也有脾虚的问题时,身体上也会堆积许多垃圾,但是垃圾中的水份很少,多数的垃圾都处于失水的状态,干干扁扁的,看起来不胖,摸起来很结实,黑黑瘦瘦的。
这种人一旦进行调养,当身体的血气上升到了阳虚水平,开始有能力清除垃圾时,会很快的将垃圾充水,使它能在身体的组织间流动,以便将之排出体外。因此,这个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体重直线上升,体积也快速膨胀。我们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病人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重了几十公斤,手臂也粗了两倍多。从一个黑黑瘦瘦的人,变成了白白胖胖的。由于这个人的肠胃里有许多问题,身体必需随着这些脏器问题的清除,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瘦下来。
虽然在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并不以减肥为主要服务项目,但是在许多不同的病人身上都可以观察到这些垃圾在体内的变化。使我们确信肥胖不是吃得太多,而是排的太少的结果。

回答4:

  1、饮食习惯:儿童肥胖最突出的原因是饮食习惯不合理,很多有儿童肥胖症的孩子都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和甜食,经常吃零食,不吃早餐。

  2、生活习惯:不爱运动,经常看电视,吃完饭后喜欢静卧。

  3、内分泌紊乱:虽然在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中很少见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激素缺乏和皮质醇过多,但是这些疾病以能量消耗下降和生长减少同时存在为特征,引起缓慢生长的矮身高儿童出现显著的中心性肥胖。

  4、药物:长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出现特殊形式的向心性体重增长。

回答5:

原因太多
以下是广州紫荆妇女儿童医院对肥胖的内分泌因素的相关介绍,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胰岛素: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其功能是促进肝细胞糖元合成,抑制糖异生;促进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合成脂肪,抑制脂肪分解。后两作用在肥胖症发病机制中特别重要。肥胖症者胰岛素分泌特点为:①空腹基础值高于正常或正常高水平;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过程中,随血糖升高,血浆胰岛素更进一步升高;③血浆胰岛素高峰往往迟于血糖高峰,故在餐后3~4小时可出现低血糖反应。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其作用和胰岛素相反,抑制脂肪合成。肥胖病人胰高血糖素是否有紊乱,有待研究。
儿茶酚胺:儿茶酚胺是由脑、交感神经末梢、嗜铬组织主要是肾上腺髓质生成的,能促进脂肪分解,大脑皮层通过儿茶酚胺及5羟色胺调节下丘脑功能,交感神经通过儿茶酚胺调节胰岛素分泌。肥胖病人脂肪组织对儿茶酚胺类激素作用不敏感,但体重减轻后可恢复正常。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与肥胖症的关系尚不明确。肥胖者一般不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即使肥胖者基础代谢率可能比正常人稍低,也不代表甲状腺功能低下。偶见两者合并存在。
性腺激素:女性机体脂肪量多于男性,女性机体脂肪所占百分率明显高于男性,皮下脂肪除个别部位外,一般比男性相应部位厚度增加一倍。在妇女妊娠期、绝经期、男性或雄性家畜去势后均可出现肥胖。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认为绝经期肥胖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动物去势后胰岛增生肥大,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脂肪合成。除少数性腺功能低下性肥胖外,一般肥胖者不存在性激素分泌紊乱。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激素,由于血浆皮质醇增高,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升高,后者导致脂肪合成过多,形成肥胖。由于躯干及四肢脂肪组织对胰岛素和皮质醇反应性不同,故呈向心性肥胖。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动员储存脂肪及抗胰岛素作用,但在作用的初期,还表现为胰岛素样的作用。生长激素与胰岛素在糖代谢的调节中存在着相互拮抗作用。如果生长激素降低,胰岛素作用相对占优势,可使脂肪合成增多,造成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