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几种读书方法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2025-01-24 18:44:1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鲁迅认为,有系统的读书方法有四种。前面三种不难,最后一种则需要功力。若能够达到第四种阅读层次,必定能成一家之言。

第一是添朱线,也就是读书时在文字旁划线标记。虽说划线,但也有讲究。否则一本书画的乱七八糟那怎么得了?因此鲁迅认为,添朱线的笔和颜色特别重要。在中文书方面,文章好的地方用红色;思想佩服的地方用蓝色。读西方书时最好是划底线(UNDERLINE),其次是圈(将好的文章段落圈选起来,甚至圈选整页),其三则是页旁直线。

读书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划线有个好处,读过的地方已经将重点提了出来。将来翻察时,不用从头读起,找因为在初读时已经把主要思想给筛了出来。

第二是一边读,一边摘录,并做成拔萃簿。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书摘笔记,书摘笔记有助于读者了解、体会、进入作者的思维逻辑深处,掌握作者为文思想的模式。好的文章更在无形中更可以锻鍊读者的文笔,在抄写摘录的同时,也是很好的写作练习。

不过,这种读书方法多用于写报告或专业阅读,不适合闲时的休闲阅读,否则将坏了读书雅兴。

第三为再读,就是把那些已经做过笔记、摘录过精华的书,再拿来重读。不同的年纪重读同一本书往往能够有新的体会,而经典更是如此。持之以恒的不断重读,将可以从中发现无数宝藏。再读还有个好处就是帮助记忆。特别是重读之前已经划过重点,做过摘录笔记的书。

运用这三点,对于准备考试或撰写报告,已经绰绰有余。不过如果要持续性的钻精于特定主题的研究,鲁迅建议还必须采取第四种读书方法。这个方法源自写下罗马帝国兴亡史的着名历史学家吉朋。鲁迅没有给个名字。

这种方法多半用来在对于特定主题有持续关切阅读领域时,当一个读者取得了一本相关领域的最新出版品后,不直接进入书籍内容,先看一眼全书的架构和大致内容,然后放下书,自己想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写这本书?

尽可能远离这本书。或许去散散步。然后想一想自己会怎么组织这本书的文章,用什么方式提问、破题、论证,为什么?又如何取信于人?除非自己对于这样的头脑体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否则不会去读那本书。

这个读书方法对于要面对一本和你虽处理相同问题但论点可能完全不同的书籍时显得十分重要。好处是让自己在既有的阅读基础上去确立自己的见解与论证,并且知道面前的这本新书将会被归在专业领域的哪个层次。

有了清楚的定位后,再根据自己确定了的想法和立场去面对那本新书,并与书中所提的观念和证据对话。如此一来,才不至于被书中的观点和论证所吸引或影响。对于阅读与治学,助益颇大。可以让自己不被漂亮的新观点拉走,或者慑服于大部头砖块书,能够平心静气,以原有的基础来面对新观点,是种沉稳厚重的阅读方法,非常值得推荐

回答2:

对于大部分书籍,重要的内容只占全书的20%左右,所以学会高效阅读很重要。阅读中,最好能练成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简单构架思维导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可以大大的提升阅读效率。现在,我已经养成了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这样可以使我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这样既有助于提升阅读速度,同时也能提升阅读理解和记忆效率。当然了,这需要自己在平时的阅读中有意识的培养。

如果阅读效率低的话,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高效阅读学习方法,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和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掌握不是一句两句话就可以做到的,想学习的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主要就是训练快速阅读的,里面也有“思维导图”的训练,如果你的阅读效率低,可以好好的去练习提高一下。

读书的过程中以及读完一本书后,要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过程中:①遇到重要的、有趣的、有疑问的等的内容就记录下来,以备份查阅。②做好读书批注。也就是记录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感受或感悟,比如你对某一句话、某一观点的理解、联想、灵感等方面,都要及时的记录下来。读完之后:①以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来整理书籍,主要是书本的重要内容提炼,也包括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知识框架,特备是思维导图形式的笔记,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添加新内容,当我在后期的学习或阅读中有相关的新知识点、新体会,都可以加进去,促进知识的衔接,方便掌握和运用。②针对一部分书,比如看了之后很有感触的那种,我也会写一写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