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北京城有三千五百万平方米。
明初建的北京城(今内城)东西宽为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为五千三百一十米,面积为三千五百四十万平方米。城南面三门,东、西、北各两门,共有九门。
它的城市干道和胡同基本沿元大都之旧,因南北向的城门不相对,城内没有南北贯穿的街道,东西向的城门虽相对,却受积水潭与皇城阻隔,也未能形成横贯全城的街道,各城门内的大道的尽端大都是丁字街,成为北京城市干道的特点。
扩展资料:
北京城区域划分
1、内城
又称“京城”、“大城”。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城有九门:
正阳门(前门)
崇文门(哈德门)
宣武门(顺治门)
阜成门(平则门)
西直门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齐化门)
2、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有七门:
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广渠门(沙窝门)
广安门(彰义门)
东便门
西便门
1926年(民国十五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开了和平门。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 为了使东郊和西郊成为直线道路,又将东单牌楼东面的城墙和西单牌楼下面的城墙切开,开了复兴门和建国门。
3、皇城
长18里,有六门:
大明门(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後,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1954年被拆除)
长安左门
长安右门
东安门
西安门
厚载门(地安门)
4、宫城
即紫禁城。城墙周长3.4公里,有六门:
承天之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
玄武门(神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内城
又称“京城”、“大城”。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城有九门:
正阳门(前门) 崇文门(哈德门) 宣武门(顺治门)阜成门(平则门)西直门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齐化门)
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有七门:
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广渠门(沙窝门) 广安门(彰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
长18里,有六门:
大明门(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1954年被拆除。)
长安左门 长安右门 东安门 西安门 厚载门(地安门)
宫城
即紫禁城。城墙周长3.4公里,有六门:
承天之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 神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