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新员工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物质与精神激励相互结合
物质激励是企业管理者通过对新员工在物质上激励的手段,刺激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根据结果方式可以划分为正、负激励,如发放绩效、福利、给予奖金等属于正激励,罚款等属于负激励。物质为人类生存生活的必要品,是人类从事各种社会性质活动的根本。所以,企业在对新员工的物质激励是各类型激励方式的主要模式,也是我国企业中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激励方式之一。众所周知人类除了有物质上的需要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然而眼下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在物质上大做文章激励的能力。因此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物质、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来调动起新员工在工作中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是为了达到提新高员工在工作中的热情与积极性的目的。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荷兹博格在对11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认为主要的激励因素可以分为:成就感、成绩认可度、挑战性、责任感、个人提升、个人成长、福利报酬等几个方面。不同的激励因素对于不同的企业状态是不一样的。
1、外资:对于外企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按重要级别划分可以排序为:成就感>成绩认可度>工作吸引力>责任>个人提升、成长>福利报酬。
2、国企:国企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按重要级别划分可以排序为:公平与发展>成绩认可度>工作吸引力>福利报酬>人际关系>领导作风>基本需求;
3、合资:合资企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按重要级别划分可以排序为:成绩认可度>企业发展>工作激励>人际关系>基本需求>自主。
由此可见,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类型和发展特点来制定出对应的激励制度,制定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1、性别:比如女性员工更看重的是稳定的工作以及客观的薪酬待遇,而男性员工则更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与自身工作的前途;
2、年龄:在年龄层次方面,相对而言20到30岁之间的员工处在自我意识较强的阶段,对等各方面条件要求的较高,因此出现“跳槽”现象的情况比较频繁,而31到45岁之间的员工则由于家庭等条件的制约在工作上会趋于比较稳定的现状;
3、学历:在文化层次上,相对于高学历的员工更注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除基本的物质条件外更看重的精神上得到激励和满足,比如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企业氛围等;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
3、岗位级别:在职务层次上,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所以制定激励机制时企业一定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个体差异、企业体制等,才能使激励效益达到最大化。
总而言之,无论何种企业员工都是企业发展、创新以及变革的原动力,因此作为企业必须要重视起对员工的激励方式,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合理利用各种激励机制,结合激励的方法与目的,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一个适合企业体制、跟得上时代发展脚步的企业。
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与金钱无关的8个激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