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中两个人物屈原、渔父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2025-02-14 07:33: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渔父是先秦文学所塑造的极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道家人物意象.他通透人生,无拘无束,并且秉持美好信念.渔父既作为世外高人,又与下层百姓和光同尘,与另一个同类意象“樵夫”一起.构成了中国民间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所谓“渔樵闲话”,甚至成为隐士话语叙述的代名词.
  屈原的形象则恰恰相反,他黑白分明,心怀天下,立志经国济世.这种荣誉感与责任感是士大夫常常具有的品质.在中国,这种士大夫意识又与儒家精神合二为一.
  文章中二人的对立,既是个人与天下的对立,又是隐士与士大夫的对立,亦是江湖与庙堂的对立.种种对立看似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取舍,端在个人的信念.所以他俩之间的相遇,是两种人生观的触碰,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敌视,而是和而不同的对话.
  一种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种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说到底就是这两句话的冲突.细细究来,在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一神教的中国,这两种人生观都是必要的.我想,这里就是你所说的“人文内涵”了吧.
  有了屈原的个体理想和现实追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免于沦丧,这是民族尊严的寄托所在,也是个体尊严的表现.但是,如果过于执着,在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时候,个人往往陷于痛苦;而有了渔父的个体超脱与和光同尘,传统中国的思想者才能免于挤向庙堂这一维系生存的独木桥,更在青山绿水间开拓出艺术的诗情画意.这是一种柔性的自强,如水的品格.但是一个民族如果全体出世超脱,那么亦是这个民族沦亡之时.
  所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很微妙地向读者传达一种宽容的意味.渔父转身而去的不复与言,不仅仅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同时也是对儒家与爱国者的理解与同情.屈原与渔父的这次相遇,固然不是互相理解的一次拥抱,但毋宁说是互相尊重的一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