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烃源岩特征与油气资源
在构造体系的控制下,塔里木盆地发育有三大类烃源岩:一类是克拉通盆地的海相烃源岩,如寒武系—奥陶系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图6-1、图6-2);另一类是分布于前陆盆地和局限分布于克拉通盆地内的陆相烃源岩,如三叠—侏罗系泥质岩和煤系地层(图6-6、图6-7、图6-8);再一类是分布于内克拉通盆地中的海陆交互相的泥质岩和碳酸盐岩(C1—P1)(图6-4、图6-5)。
6.1.1.1 寒武系烃源岩分布和演化特征
寒武系烃源岩主体分布在台地边缘、盆地相及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之中。在盆地西部的阿瓦提断陷、巴楚隆起和塘古巴斯坳陷中广泛发育中、下寒武统蒸发泻湖相地层。满加尔坳陷和卡塔克隆起台地相区的地层厚度在1200~1800m之间,在满加尔坳陷东部和塔西南坳陷的斜坡-盆地相区中地层厚度在400~1200m之间。
(1)烃源岩特征及分布
寒武系烃源岩的有机母质主要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藻类及浮游生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腐泥型)。烃源岩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晶灰岩,其次为暗色泥岩。根据和4井和方1井地化分析资料,中下寒武统中残余有机碳含量大于0.2%的灰岩烃源岩厚度为288.5~324m。塔东1井和库南1井寒武系烃源岩厚度为120~415m,占所钻寒武系地层厚度的60%~70%。综合钻井、沉积环境及地震等研究成果,寒武系暗色泥岩主要分布在满加尔坳陷东部的深海槽盆相区,厚度在50~150m之间。寒武系灰岩烃源岩在满加尔坳陷的分布厚度为500~750m,向西到阿瓦提坳陷、巴楚隆起以及塔西南坳陷一带,烃源岩厚度降低到100~300m。
寒武系暗色泥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在库鲁克塔格和柯坪露头区为0.5%~2.2%和0.42%~3.35%。在库南1井,寒武系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4%~5.52%,平均为1.4%。在柯坪和库鲁克塔格露头剖面,寒武系灰岩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0.11%~1.69%和0.221%~1.72%,平均值为0.57%~0.58%。在盆地内,根据库南1井、塔东1井钻井资料,寒武系灰岩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在分别为0.2%~1.91%和0.13%~5.31%,平均值为1.24%和2.28%,在巴楚隆起的方1井、和4井有机碳含量分别在0.49%~1.84%和0.2%~3.14%之间,平均值为0.91%和0.81%。在满加尔坳陷的斜坡相、盆地相地区,有机碳含量一般为1.0%~1.4%;在卡塔克隆起和沙雅隆起寒武系灰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在0.1%~0.4%之间。
(2)烃源岩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由于埋藏深度大、时间长,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在塔西南坳陷的肖尔布拉克和一间房露头区剖面,寒武系烃源岩成熟度指标R0在1.02%~1.42%之间。在沙雅隆起寒武系的R0在1.94%~3.14%之间,在满加尔坳陷东部地区,据塔东1井、库南1井分析结果,R0分别为2.43%和1.79%。巴楚隆起寒武系成熟度相对较低,据和4井地化分析资料,R0在1.44%~1.72%之间。在满加尔坳陷中心一带,寒武系埋藏深度超过9000~10000m,据三次资评中盆地模拟计算结果,R0已达4.0%~5.0%。所以,从总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的现今热演化程度高,盆地内除沙雅隆起和中央隆起带等部分地区处于高熟阶段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过成熟阶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底界在满加尔中心一带于早奥陶世进入生烃门限,中晚奥陶世—志留纪末期处于成熟—高成熟期,泥盆纪进入过成熟阶段,顶界在早奥陶世末期进入生烃门限,志留纪—泥盆纪处于成熟—高成熟期,石炭纪末期进入过成熟阶段。在巴楚隆起地区,寒武系底界在早奥陶世进入生烃门限,中晚奥陶世—泥盆纪早期处于成熟—高成熟期,三叠纪进入过成熟阶段,顶界在志留纪末期进入生烃门限,石炭纪—侏罗纪处于成熟阶段,目前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在泥盆纪末期,唐古巴斯凹陷和满加尔凹陷中心及附近地带寒武系底界R0分别达到2.0%~2.5%和2.5%~3.0%,即进入过成熟阶段;古城墟隆起、麦盖提斜坡、阿瓦提凹陷以及沙雅隆起南部等大部分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三叠纪末期,阿瓦提凹陷、顺托果勒隆起地区寒武系烃源岩底界的R0在1.5%~2.0%之间,进入高成熟阶段,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R0增加较小,大部分地区的R0在1.0%~1.5%之间,塔西南的叶城凹陷、唐古兹巴斯凹陷进入过成熟阶段,R0在2.0%~2.5%。到白垩纪末期,寒武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在巴楚隆起大部分地区仍处于高成熟阶段,盆地内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均达到过成熟阶段。
总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有机碳含量较高、厚度大且分布广泛。目前烃源岩在盆地内除中央隆起带处于高成熟阶段外,大部分地区均进入过成熟阶段。
6.1.1.2 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分布和演化特征
早中奥陶世,塔里木盆地基本上继承了寒武纪的构造—古地理环境,盆地东部为深海盆地相,西部主要为台地相。中下奥陶统的厚度在满加尔坳陷、卡塔克隆起为1000~1400m,在沙雅隆起南部和阿瓦提凹陷为600~1100m,在巴楚隆起、塔西南坳陷的厚度为400~1000m。
(1)烃源岩特征及分布
中下奥陶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寒武系烃源岩相似,由于缺乏陆相高等植物的混入,有机母质主要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藻类及浮游生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腐泥型为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晶灰岩,其次为暗色泥岩。在柯坪露头剖面,中下奥陶统灰岩有机碳0.1%~0.3%,暗色泥岩有机碳为0.5%~2.4%,烃源岩厚度为200~300m,占地层厚度35%。在盆地西南缘坎地里克地区,中下奥陶统灰岩烃源岩厚度可达350m,残余有机碳含量为0.12%~0.38%。在库鲁克塔格地区,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厚度可达400~500m,灰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在0.4%~2.4%之间。
塔里木盆地内部,中下奥陶统灰岩烃源岩在沙雅隆起的厚度为150~650m,有机碳含量在0.1%~0.38%之间。在卡塔克隆起、满加尔坳陷地区灰岩烃源岩厚度在400~650m之间,有机碳含量分别在0.2%~0.6%和0.6%~1.3%之间。在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灰岩烃源岩厚度100~300m,有机碳含量为0.2%~0.6%。塔西南坳陷,据康1井、山1井、和2井等分析结果,有机碳含量0.5%~1.24%之间平均值为0.13%~0.39%。
(2)烃源岩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相对寒武系烃源岩R0值低。在柯坪露头剖面,中下奥陶统萨尔干组黑色泥岩中灰岩夹层的裂缝隙中,可见原生产状的原油,在阿克苏采石场的中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灰岩裂隙中普遍见原油,表明该地区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目前尚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在塔西南的一间房露头区,中下奥陶成熟R0为1.02%~1.52%,平均为1.32%。盆地西南缘坎地里克剖面中下奥陶统R0达到1.8%~1.9%。在巴楚隆起地区,根据和3井、和4井地化分析结果,R0在1.39%~1.51%之间,平均值为1.46%。卡塔克隆起中下奥陶统R0为0.8%~1.87%,在古城墟隆起,塔东1井中下奥陶统R0为2.01%~3.13%。在沙雅隆起地区,沙9井中下奥陶统R0为0.71%~0.820%,Ln5、Ln10井的R0较高,在1.2%~1.50%之间。在满加尔坳陷,中下奥陶统埋深达9000~10000m,现今R0值已达3.5%~4.0%。因此,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除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沙雅隆起尚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外,其余部分地区已进入过成熟阶段。
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在满加尔中心一带于中晚奥陶世进入生烃门限,在志留纪—二叠纪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三叠纪末期进入过成熟阶段。在巴楚隆起地区,中下奥陶统泥盆纪进入生烃门限,白垩纪达到高成熟阶段。古城墟隆起、麦盖提斜坡、阿瓦提凹陷以及沙雅隆起南部等大部分地区,在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达到高成熟阶段,三叠纪、侏罗纪进入过成熟阶段。
6.1.1.3 上奥陶统烃源岩分布和演化特征
晚奥陶世,塔里木盆地的沉积环境与寒武纪和早奥陶世有很大的差异。在早奥陶世广泛海侵沉积基础上,到晚奥陶世沉积时,盆地内大部分地区水体相对变深,隆坳格局进一步加剧,陆源碎屑显著增加,东部的盆地相由以前的补偿沉积演变为高沉积速率的超补偿沉积,沉积厚度在满加尔坳陷一带可达2500~3500m。在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沙雅隆起为台地相沉积,残留地层厚度一般在500~1000m之间。
(1)烃源岩特征及分布
上奥陶统烃源岩的生物类型与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的基本相似,以低等水生生物(藻类和浮游生物)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以腐泥为主,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低于-28‰。根据卢双舫、赵孟军等(1998)对塔中北斜坡地区烃源岩地化研究,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可划分以浮游藻为主的Ⅰ型,以宏观藻为主的Ⅲ型。所以,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兼有少量混合型。
塔里木盆地东部上奥陶统暗色泥岩沉积厚度虽然较大,可达1500~2000m,但是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根据塔中28,塔中29,塔中32井等大量地化分析结果,在厚达千米以上的暗色泥岩中绝大多数样品的有机碳含量低于0.5%,实际烃源岩的厚度一般只有几十到100m,其残余有机碳含量在0.5%~1.9%之间。上奥陶统灰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塔中北斜坡、阿瓦提凹陷以及沙雅隆起以南地区,灰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在0.8%~1.4%之间。烃源岩厚度在塔中部分地区可达200~300m,其余一般为50~100m,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在0.8%~1.4%之间。
(2)烃源岩演化特征
根据钻井地化分析结果,上奥陶统烃源岩在卡塔克隆起东部地区的成熟度R0在0.81%~1.09%之间,平均为0.94%,卡塔克隆起西部地区在0.95%~1.30%之间,平均为1.16%。在沙雅隆起地区,根据Ln14、Ln17、Ln46等井分析结果,R0在1.15%~1.53%之间,英买2井R0为1.4%~1.6%。在满加尔和阿瓦提坳陷中心一带,R0在1.5%~3.5%之间,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部分地区特别是坳陷中心R0在3.0%~5.0%之间,已经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烃源岩在满加尔中心一带于志留纪末期进入生烃门限,从泥盆纪到石炭纪末期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烃源岩在满加尔中心一带于志留纪末期进入生烃门限,从泥盆纪到石炭纪末期处于成熟阶段,二叠纪—侏罗纪达到高成熟阶段,早白垩纪开始进入过成熟阶段。上奥陶统烃源岩的生油高峰主要在泥盆纪,在石炭纪以后的二叠纪和早白垩世尚有次要的生油高峰期,晚白垩世以后,液态烃的产量较低。上奥陶统烃源岩的生气高峰期主要泥盆纪,其次是二叠纪和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后,气态烃的产量相对降低(图6-1、图6-2)。
6.1.1.4 石炭系烃源岩分布和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下石炭统,其次是上石炭统。下石炭统由于受早期海西运动的影响,在塔西南地区为陆棚相、开阔—局限台地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在塔东北地区为向南西开口的半封闭海湾,为海湾咸化泻湖蒸发岩台地—泻湖及蒸发盐湖相沉积。晚石炭世,塔里木盆地则发生晚古生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海侵,上石炭统台地相沉积自西向东扩展到塔中和塔东北地区,满加尔坳陷一带由早石炭世的盐湖相转为泻湖—滨海沼泽相。
(1)烃源岩特征及分布
烃源岩的有机母质除了水生生物外,还受到陆生植物掺合的影响,有机质类型变化较大,从混合型到腐植型均有显示(图6-3)。张立芝等“九五”期间研究认为,石炭系碳酸盐岩烃源岩一般为还原环境的海相沉积,富含低等水生生物,有机母质类型主要为Ⅱ1和Ⅰ型;泥质岩则富含陆源高等植物,沉积成岩环境为弱氧化—还原环境,有机母质类型多为Ⅱ2和Ⅲ型。
下石炭统暗色泥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塔中地区和巴楚隆起的东部地区,厚度较小,大部分在50m以内,有机碳含量一般在1.0%~2.0%之间。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塔西南坳陷的台地相,厚度在100m~200m之间,残余有机碳含量为0.2%~0.8%,向东北方向到阿瓦提、满加尔坳陷减薄到几十至100m,有机碳含量在0.2%左右。
上石炭统烃源岩母质来源与下石炭统的基本相似,在开阔—局限台地相沉积中,水生浮游生物及藻类较发育,但陆生植物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有机质的类型既有混合型,也有腐植型。上石炭统烃源岩主要为灰岩,在塔西南地区烃源岩厚度在200~350m之间,残余有机碳含量为0.4%~1.0%之间,在巴楚隆起烃源岩厚度降低到50~100m,有机碳含量为0.2%~0.5%,向东北到满加尔和阿瓦提凹陷厚度减薄到50m以内,有机碳含量一般在0.1%~0.2%之间。
(2)烃源岩演化特征
图6-1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厚度图
图6-2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演化图
图6-3 石炭系干酪根类型分布图
小海子剖面露头,下石炭统巴楚组R0在0.32%~0.86%之间,平均为0.62%,塔西南地区的阿其克剖面,石炭统R0在1.3%~2.7%之间,平均为1.6%。在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北部,根据巴1井和曲1井,石炭系下统R0在0.47%~0.53%之间,和深1井、麦4井和麦6井R0在0.58%~1.12%之间,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在塔西南的叶城凹陷和喀什凹陷,石炭系埋深超过8000m,R0为2.5%~5.0%,已经进入过成熟阶段。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的生烃中心在塔西南坳陷,其生油气高峰主要在二叠纪和白垩纪。
6.1.1.5 二叠系烃源岩分布和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下二叠统。早二叠世沉积时,盆地内海水向西南方向退缩,沉积范围大大缩小,沉积中心在塔西南坳陷一带,沉积了一套800~1200m的海退沉积序列的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及砂泥岩潮坪沉积,在阿瓦提凹陷和满西地区为河流洪泛平原沉积,地层厚度在400~2600m。
(1)烃源岩特征及分布
二叠纪与石炭纪塔里木盆地沉积环境相似,烃源岩的有机母质既有水生生物,又有陆相植物的混入。从岩性上,下二叠统灰岩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比暗色泥岩的好,主要为Ⅱ1型,Ⅱ2型和Ⅲ型次之,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则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在平面上,从塔西南坳陷向东北方向到满西地区,有机质类型不断变差,即Ⅲ型有机质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腐泥型有机质含量相对减少。
下二叠统灰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塔西南的叶城凹陷一带,厚度在50~200m之间,残余有机碳含量为0.4%~1.0%之间。下二叠统暗色泥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塔西南坳陷,厚度在100~200m之间,其次是阿瓦提断陷和满西地区,厚度在50~100m之间。此外,在巴楚隆起也有20~50m厚的暗色泥岩。下二叠统暗色泥岩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为0.6%~1.4%之间。
(2)烃源岩演化特征
据曲1井、巴4井地化分析结果,下二叠统烃源岩R0在0.43%~0.58%之间。在满加尔坳陷的满西1井,下二叠统在4233~4326m的R0为0.683%~0.89%。塔西南地区叶城凹陷下二叠统现今埋深超过7000m,R0为2.0%~3.50%,己经进入过成熟阶段。下二叠统烃源岩的生油高峰期主要在晚二叠世和三叠纪,气态烃的生烃高峰期主要在白垩纪和新近纪。
6.1.1.6 三叠系烃源岩分布和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三叠系暗色泥岩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厚度一般在400~600m之间。根据地震资料的解释成果,靠近南天山山前一带,烃源岩厚度不断增加,暗色泥岩厚度可达700~800m。在阿瓦提断陷—顺托果勒隆起地区,暗色泥岩厚度主要在150~200m之间(图6-6)。
(1)烃源岩特征及分布
三叠系为陆相半深湖—深湖与河流沉积体系,烃源岩主要为湖相沉积的暗色泥岩和湖沼相沉积的煤层及碳质泥岩。根据生油岩地化分析结果,三叠系烃源岩抽提物的饱/芳比为1.3~13.1,姥/植比为0.68~2.75,干酪根的H/C原子比为0.44~1.03,同位素δ13C为-25.31‰~26.0‰,岩石热解产物的氢指数为50~120mg/g,有机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植型。
综合各项地化特征,塔里木盆地三叠系烃源岩有机质的类型以Ⅲ型为主,其次为Ⅱ—Ⅲ型(表6-1)。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受沉积相带控制,Ⅲ型有机质主要分布在沼泽、滨湖和浅湖亚相,Ⅱ—Ⅲ型有机质则主要分布在深湖、半深湖亚相。三叠系暗色泥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主要在0.50%~1.0%之间,在半深湖亚相、深湖亚相地区残余有机碳含量可达1.5%。
表6-1 塔里木盆地三叠系生油岩有机质类型参数表
图6-4 塔里木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厚度图
图6-5 塔里木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演化图
图6-6 塔里木盆地三叠系烃源岩厚度图
(2)烃源岩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三叠系烃源岩在阿瓦提断陷—顺托果勒隆起地区的成熟度较低,根据阿参1井、沙参1井等地化资料,R0一般在0.54%~0.72%之间,即处于低成熟阶段。在库车坳陷的露头区的R0可达1.81%,在坳陷中心一带,埋深一般在9000m以上,根据盆地模拟计算结果,R达到2.5%~3.0%,进入过成熟生气阶段。
库车坳陷三叠系烃源岩在早侏罗世进入生烃门限,液态烃高峰期主要在中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生气高峰期主要在中晚侏罗世,但在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仍然有大量气态烃生成。
6.1.1.7 侏罗系烃源岩分布和演化特征
侏罗纪,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广泛发育湖泊—河流沉积体系。在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侏罗系地层厚度最厚可达1600~2200m,满加尔—孔雀河斜坡地层厚度为100~800m,于田—若羌地区为50~500m。库车坳陷,侏罗系暗色泥岩厚度一般在300~600m之间,靠近南天山山前一带,烃源岩厚度不断增加,暗色泥岩厚度可达700m(图6-7)。
(1)烃源岩特征及分布
侏罗系沉积环境与三叠系相似,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在深湖亚相区含有部分Ⅱ型(表6-2)。
表6-2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生油岩有机质类型参数表
暗色泥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在1.0%~3.0%之间。在塔西南坳陷及东南断阶区的民丰凹陷、瓦石峡凹陷中,侏罗系暗色泥岩厚度在100~300m之间,有机碳含量在1.0%~3.0%之间。在孔雀河斜坡暗色泥岩厚度为150~300m,有机碳含量在1.0%~4.0%之间。
(2)烃源岩演化特征
侏罗系烃源岩在沙雅隆起、满加尔坳陷—孔雀河斜坡地区的成熟度较低,根据沙6、沙7、沙9井和群克1井地化分析数据,R0在0.4%~0.75%之间,处于未熟—低成熟阶段。在库车坳陷东部,阳1井侏罗系在6450~6500m井段的R0为0.9%~1.13%,在西部的卡普沙良河和包子栋村剖面,R0在1.1%~1.8%之间。在库车坳陷中心一带,侏罗系埋深达到8000~9000m,模拟R0为2.0%~2.8%,已经进入过成熟阶段(图6-8)。塔西南坳陷由于新近系地层巨厚沉积,R0在3.5%以上。库车坳陷侏罗系在侏罗纪末期开始进入生烃门限,早白垩世和新近纪是气态烃生成气高峰期。
图6-7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厚度图
图6-8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烃源岩演化图
6.1.2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和分布特征
在第二次资源量评价基础上,2005年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资源量进行了第三次评价。
6.1.2.1 油气资源量及其分布特征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于2002年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三次资源评价,盆地现今远景资源量累计229.41×108t,其中石油115.72×108t,天然气113.69×108t油当量,资源当量油气比为1∶0.98。
至2006年底累计探明油气储量21×108t,其中石油13×108t,天然气8100×108m3。油气资源转化率为9%,其中石油11.3%,天然气7%。
(1)现今油气资源的深度分布特点
由于塔里木盆地新生界地层厚度较大,使油气资源埋藏普遍较深。第四系—新近系地层厚度在库车坳陷、塔西南坳陷为5000~8000m,部分地区厚达11000m;在沙雅隆起和中央隆起带的厚度分别在3000~4000m和500~2500m之间。
通过各区带不同深度的油气资源量统计(图6-9),盆地油气资源随地层埋藏深度增加而变得愈丰富。盆地的油气远景资源主要分布在4500m以下的储层中,其次是3500~4500m。埋深小于2000m油气远景资源总量为7.38×108t,油气比为1.24∶1;2000~3500m资源总量为17.509×108t,油气比为0.78∶1;埋深在3500~4500m的储层远景资源总量为47.78×108t,其中油资源量为23.63×108t,天然气资源量为24.15×108t,分别占盆地总资源量的20.4%和21.2%,油气比为0.98∶1;埋深在4500m以下的储层远景资源总量为156.74×108t,其中,油资源量为80.34×108t,气资源量为76.40×108t,分别占盆地总资源量的69.4%和67.2%。总的说来,大于3500m储层油气远景资源量占全盆地总资源量的89%。因此,决定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目标应集中于盆地深部资源相对丰富的有利油气聚集部位,完全可以实现油气并举。
图6-9 塔里木盆地现今远景资源量随深度分布
(2)油气资源的层系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远景资源主要分布于下古生界,其油气远景资源总量108.225×108t,其中油资源量为68.43×108t,占全盆地资源量的59.1%;气资源量为40.39×108t,占全盆地资源量的35.5%。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油气远景资源分别为50.4549×108t和64.4204×108t,其油资源量分别为26.35×108t和19.32×108t,气资源量分别为24.10×108t和45.10×108t。新生界地层的油气总资源量为5.714×108t。见图6-10、图6-11、图6-12。
图6-10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量(108t)层系分布
图6-11 塔里木盆地石油资源量(108t)层位分布
图6-12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量(108m3)层位分布
(3)油气远景资源的储集岩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的储集岩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盆地内石油和天然气总资源量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其中油资源量81.85×108t,气资源量为60.88×108t,分别占盆地油、气资源量的70.7%和53.5%。在库车坳陷、且末断隆带及民丰凹陷—瓦石峡凹陷中的油气资源均分布在碎屑岩储层中。
6.1.2.2 油气资源结构
塔里木盆地海西早期油气资源结构以油占绝对优势,是一次生油旺盛期;至海西晚期,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演化程度变高,大面积高—过成熟甚至出现特高成熟(R>4.0%),气/油比显著上升;至喜马拉雅晚期,随石炭—二叠系、三叠—侏罗系源岩的成熟,下古生界主力源岩生油气能力大幅度下降,总体气/油比海西晚期又有所上升。现今资源量油气比相当,可油气并举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