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村-有热矿区地质特征对比

2025-04-06 17:46:5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含矿岩系

呷村矿床含矿岩系为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由西向东,粒度由粗变细,由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向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转变,最东部为块状黑矿和喷气-化学沉积岩。该套岩系的顶界为灰黑色钙质碳质板岩,底界为流纹英安岩,但往南边逐渐相变为灰黑色钙质碳质板岩,这在13~15线表现得十分清楚(见图3.4)。

有热矿区含矿岩系厚度(100~180m)比呷村(250~300m)小,但与呷村13~15线附近的100~130m类似。岩性上则十分相似,表现为由西向东,粒度由粗变细,由富含黄铁矿的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向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转变,但缺乏最东部的块状黑矿和喷气-化学沉积岩。岩系顶底界均为灰黑色钙质碳质板岩,与呷村13~15线十分近似。

总体上有热含矿岩系可与呷村含矿岩系对比,均为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以发育条纹条带状构造为特征。

(2)蚀变特征

有热矿区已知矿体发育石英大脉,矿体下部硅化发育,同时在矿体两侧及石英大脉中发育非常特征的黄绿色含镁白云母化。这些特征与呷村西矿带十分类似,而与中、东部矿带有明显区别。

(3)矿化特征

有热矿区以低品位的铅锌矿化为主,银铜矿化未达工业品位,与呷村西、中矿带类似,而与呷村东矿带的高品位银铜铅锌矿化有较大区别。

(4)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有热矿区局部存在块状构造,以黄矿为主,但未见块状黑矿。常见角砾状、浸染状、条带状和脉状-网脉状构造。除了存在块状构造“黄矿”外,主要结构构造与呷村西、中矿带类似。

(5)矿体特征

有热矿区已知矿体主要出现在含矿岩系的下部至底部,含矿围岩为粒度较粗的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往东均为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矿体规模小,以透镜状为主,与呷村西矿带类似。呷村中矿带出现在含矿岩系的中部,围岩为条纹条带状流纹质凝灰岩,矿体规模小,以透镜状为主;东矿带出现在含矿岩系的顶部,围岩为绢云母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喷气-化学沉积岩,矿体规模大,以层状为主。

综上矿床地质特征,有热矿区已知矿体可与呷村矿床西矿带对比,呷村含矿岩系自然南延到有热,因此有热矿区存在寻找东矿带块状“黑矿”的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