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急用!!
2025-05-06 12:17: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第一,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城市的反革命武装相当强大。革命队伍要战胜这个强大敌人,就必须长时期的积蓄和发展自己的革命力量,在力量不够时,避免与敌人决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想努力占据大城市,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血的教训告诉共产党人:要想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攻。因此,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2、中国农村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封建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中比较薄弱,他们只是掌握着土地,没有强大的武装,并且农村的地区广大,使革命有回旋的余地,可以放手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

3、在农村有利于展开土地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背景下的中国,有特色的城乡关系:即城市不能完全统治农村,广大的人力物力在农村,农村可以离开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搞武装斗争就必须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一展开,使得“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得到土地就会积极的参与到革命中来,工农结合的道路形成了。在土地革命的进行中,全国的革命形势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4、有了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了战胜敌人的基本力量。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之一。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主要内容:
1、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和斗争艺术。1930年9月中旬,攻打长沙失利后,毛泽东等在“协丰长“绸布店组织召开了总前委扩大会议,做出“撤回江西、进攻吉安”的正确决策,扭转了中国革命又一次严重危机,此为共产党第一次确立放弃攻打城市,优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2、成功地解决了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扩建,革命力量不断得以发展、壮大。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领导下,长期坚持、坚决按照这条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发展根据地和革命战争,开展各种革命运动,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到 1949年,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夺取了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解决了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革命军队、进行革命战争的问题。解放了的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踊跃参军、支前,走上了工农结合的道路。根据自己的国情,确立正确的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因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回答2: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毛泽东从理论上分析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

(3)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武装斗争的战略基地;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在于: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回答3: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这主要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①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这就是: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条件。

②“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毛泽东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论述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已基本形成。

③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不能走相反道路的系统论述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又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策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系统地论述了走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因此,在全局上和长时间内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那样,利用民主议会制度和组织工人进行罢工实现革命。所以,中国人民面对三重压迫,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特点。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又少,因此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有一个本身强大的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从而依靠无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就足以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把革命推向全国。而在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单单依靠他们不可能占领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并且长期占领着中国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敌人控制着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命脉,控制着中国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建立起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以,弱小的革命想在城市取得斗争的胜利是非常困难的。而广大农村则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这就为中国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中国革命只能在农村集聚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理论内容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具体说来: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反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如果没有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于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回答4:

依据: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国的国情),在城市中,国民党的力量比较强;在农村中,敌人的力量比较弱。另外,在当时,中国农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内容: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最初在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把队伍带到井冈山,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