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具有传染性,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1.经血传播:是目前所知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输血、血制品(如血液成分、凝血因子、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可能感染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体,最近通过应用比较特异的方法及试剂筛选献血员,使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率开始下降。透析、采血浆还输血细胞、静脉内药瘾均可感染丙肝病毒。晚近亦有纹及纹眉、穿耳眼等美容过程感染丙肝病毒的报告。 2.母婴传播:有报告在妊娠期存在丙肝病毒经胎盘的垂直传播及产时,产后感染的母亲对婴儿的密切接触传播。与乙肝病毒相比,丙肝病毒感染率较低;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时机主要在出生或哺乳期。 3.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也是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丙肝病毒存在男性同性恋、静脉内药瘾间的性传播,夫妻间的性传播的发生率不高。 4.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家庭内接触可能是丙肝毒传播途径之一。接触的内容有共用梳子,共用指甲剪,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等。]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可分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 或称非甲非乙型肝炎)、丁型肝炎(hepatitis D)、戊型肝炎(hepatitis E)、己型肝炎、庚型肝炎等。 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主要是前5种。其中以甲、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0.09%。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 [病原学] 肝炎病毒造成。 甲、乙、丙、丁、戊型,分别对应着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病毒。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病人和感染者,经消化道即粪—口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各种体液排至体外,如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月经、泪液、尿、汗等,事实上已在病人的所有分泌物中查到HBsAg。因此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①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主要系分娩时接触母血或羊水和产后密切接触引起。②医源性传播: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传播。③密切接触传播(伤口感染):通过性接触传播或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造成的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肝炎患者的病毒携带者。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及伤口感染。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输血传播病毒肝炎(TTV))的70%以上。 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静脉注射毒品、男性同性恋、娼妓和经常应用血制品或肾透析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戊型肝炎主要通过被污染水源,经粪-口途径而感染。 己型肝炎病毒至今尚未分离成功,其病原尚未确定和公认。目前对己型肝炎既缺乏肯定的公认对象,也缺乏特异诊断方法,仍主要采用排除法,其传播的途径亦不十分明了。 庚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基本相同,因此庚肝病毒可与丙肝或乙肝病毒同时感染。]
丙肝会传染,传播方式有通过血液传染,性方式传染,母婴传染。治疗的话西医一般是抗病毒;中医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来抗击病毒。西药副作用大,而中药又疗程长,最好要有耐心,中西结合比较好点。生活中要远离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之后又被命名为
丙型肝炎病毒
(HCV)。丙肝通过血液传播的,因此,它的传染性体现在:
(1)经血传播:HCV不仅因输全血可以引起,而且仅输新鲜血浆、凝血因子、血小板浓缩液、白蛋白等也有可能引起输血后丙型肝炎。受血次数越多,肝炎病毒的感染率越高。
(2)性接触传播:研究发现丙型肝炎发病与性接触尤其与接触多个性伙伴明显相关。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阴道分泌物HCV - RNA阳性。提示性接触可能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但几率较低。
(3)母婴传播:宫内感染、产时及出生后感染以及感染母亲唾液中带有的病毒可能是母婴传播的传染源。
(4)日常生活接触:有报道从丙型肝炎病人唾液中检出HCV-RNA,说明唾液也可能具有传染性。粪便一般无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