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社会和公民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是指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是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准则。诚信即诚实守信,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停止过,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必须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应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它是“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集中体现,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凝聚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