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语流音变有那些?请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2025-04-07 11:46: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轻声 

有些音节在词语或句子里,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叫做轻声。 

轻声的特点

1、轻声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

2、轻声在物理属性上的主要表现是: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3、音高上的表现是:受前一个字声调的影响而变得不固定。

4、有的轻声还可以影响字音的声母和韵母,引起音色的变化。

如:西瓜、梅花、妈妈、出来、热闹

二、儿化

儿化又称儿化韵,是普通话和某些汉语方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面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儿化”在普通话里起着修辞和表示语法功能的作用。

1、 表示喜爱、亲切的情感。

例:这小孩儿,真可爱。—— 这孩子,真讨厌。

2、 表示少或小的意思。

例:小鸡儿  小旗儿

三、变调

音节在连续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普通话中的变带主要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1、上声音节单念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如:“反、造反”。

2、上声音节在非上,既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音节前,其调值214变为21,也记作211(即所谓“半上”),例如:“始终、老师”

3、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接近35(即所谓阳上),例如:“也许”。

扩展资料:

轻声的规律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吗、呢、啊”等

如:领路的、愉快地、学得(好) 笑着、活了

2、叠音词和重叠形式动词的第二个语素 

星星、妈妈、坐坐、读读  了解了解、商量商量

3、用在名词、代词后面的方位词“上、下、里、边、面”等。但方位“内、外”等一般不读轻声。

脸上、山下、地底下、村子里、前边、外面、里面。

4、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动词“来、去、起来、下去”等 。

如:进来、起来、出去、热起来、说出来、夺回来、挑回去、跑下去



回答2:

一、轻声
普通话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自己独立的声调。但是在语流中,一些词或句子中的音节就会发生音变,其整个音节弱化,失去了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了一个又短又轻的调子,这就是轻声。轻声音节一般处在词的中间或其他音节的后面,不会出现在词或句子的开头音节中。
轻声的基本性质:第一,轻声主要体现在音长和音强上。发音时,力度较小,音强比较弱且音长短。第二,轻声有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用。例如:
兄弟(指弟弟)——兄弟(哥哥和弟弟)
地道(够标准的)——地道(地下坑道)
地方(具体的地儿)——地方(中央与地方)
二、儿化:er与前面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我们将这种音变现象叫做儿化。
儿化的作用:
第一,表示喜爱、亲切的情感。例如:小牛儿、小孩儿、宝贝儿、心尖儿、心肝儿。
第二,表示少、小、轻的意思。例如:小草儿、小花儿、门缝儿、火柴棍儿。
第三,区分词性和词义。例如:亮(形容词)——亮儿(名词),破烂(形容词)—— 破烂儿(名词),头(脑袋)——头儿(领导、首领、一端),眼(眼睛)——眼儿(窟窿眼儿)。
儿化的发音规律:加儿化韵尾就只是加一个卷舌动作,不是把儿化韵拆开来读。应该把儿化韵尾作为一个韵母来读,即到最后的韵尾处,把舌尖轻轻地卷起。例如“花儿”(huar)不能读成hua—er。
三、变调
在语流中,为使语流顺畅,相邻音节声调调值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变调。
1.上声变调
上声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字前变为半上,即由214变为211。
阴平前:首都普通始终许多奖杯好多浅滩 ;
阳平前:坦白简洁酒席取材口型演员彩虹 ;
去声前:稿件讨论主见美术妥善买卖美丽 ;
轻声前:脑袋尾巴比方马虎伙计姐姐老婆 。
上上相连时,第一个上声,变成近似阳平,即由214变成接近35。例如:野草、水果、友好、演讲、首长、彼此、水桶、洗澡、冷水、橄榄、简短、勇敢。
三个上声字相连,要依据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意义分节,再按上声变调的规律处理。例如:展览馆、洗脸水、讲演稿、冷水澡、勇敢者、橄榄果、古典舞、纸老虎。
2.去声变调
在非去声字前不变,在去声字前由全降变成半降,即调值由5l变成53.例如:救护、电话、再见、贵重、汉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