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知道辛亥革命烈士秋仅的生平吗?了解历史

2024-11-06 07:39:4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闺瑾,小名玉姑,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随丈夫寄居北京,目睹国势危急,清廷腐败,立志献身救国事业。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与陈撷芬成立共爱会,与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1905年初回国省亲,结识蔡元培、徐锡麟,加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9月加入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1906年初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而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安置留日回国学生。次年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继与徐锡麟分头准备于浙、皖两地同时举事,被推举为大通学堂督办,往来于沪、杭间,联络沪、浙军队与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7月13日因事泄被捕,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后经友人收殓,安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

回答2:

秋瑾

 

(辛亥女杰)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 ,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人物生平编辑


燃情岁月

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7]  另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

秋瑾坐姿照

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抚一半子麒为嗣。女,桂芳。”

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个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


革命生涯

1904年7月,不顾丈夫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12]  秋瑾除在校学习外,还广交留学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树人(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此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在日本主编《白话》月刊过程中,孙中山建议她可“依据此特长,利用宣传工具,报告时事,解决实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贯以提倡女权为己任,她说“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  “仿欧美新闻纸之例,以俚俗语为文,……以为妇人孺子之先导”。她以“鉴湖女侠”等笔名,在杂志上发表了《演说的好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击封建制度丑恶,宣传女权主义,号召救国。她写道:“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总要求己为是。当初那些腐儒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

秋瑾纪念雕像

说,我们女子要是有志气的,就应当号召同志与它反对。”“但是从此以后,我还望我们姐妹们,把从前的事情,一概搁开,把以后的事情,尽力去做,……我们自己要不振作,到国亡的时候,那就迟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女权解放的激情。  秋,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革命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


从容就义

旋因母丧回绍兴,秋瑾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

湖南双峰县女杰广场秋瑾雕像

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1907年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主要成就编辑

1904年,秋瑾积极参与活动,演说革命和女权,开展妇女运动团队,结秘密会创《白话报》,为民主革命与妇女解放起到先锋作用。

1905年,秋瑾负责浙江革命发展,为中国同盟会在浙省革命宣传展开道路。

1906年,秋瑾两次大幅度扩充同盟会会员,此后不少成员成为同盟会中坚;承担长江一带起义筹备,为同盟会革命工作与添砖加瓦。

1907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总负责浙省各处起义工作,编复军制,商定完成革命起义大业,为同盟会革命工作肩负重大要务。 


人物评价编辑

秋瑾是华夏杰出先烈,民族英雄。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女权,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她与吕碧城被称为“女子双侠”  ,与唐群英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  ,与唐群英、葛健豪誉为“潇湘三女杰”,她们的女权与女学思想成为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亥三杰”的多种说法之一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

“绍兴三杰”为秋瑾、鲁迅和周恩来。

孙中山称秋瑾为“最好的同志秋女侠”;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绍兴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复事业,功莫大焉!”;在所著《建国方略·有志竟成》中再次把秋瑾与徐锡麟、熊成基等革命志士并称,褒扬其革命功绩。

周恩来给表妹王去病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他认为:“秋瑾是一个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的“新女性”,是一个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驱者”。“秋瑾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范文澜在《中国妇女》杂志发表一篇回忆性的学术文字《女革命家秋瑾》,径称秋瑾为“女革命家”,认为:“秋瑾是中国历史上妇

孙中山为秋瑾题词

女的伟大代表人物。”“她认定革命是救国的唯一道路”,并“坚决走革命道路”。“她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了一条鲜明的路线来,后来千千万万的爱国妇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了革命队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样,为“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 

郭沫若为《秋瑾史迹》作序,称:“秋瑾烈士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她是一位先觉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给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她在生前和死后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

吴玉章题词:“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秋瑾烈士永垂不朽!”宋庆龄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俦侠名。”

邓颖超题词:“秋瑾女杰,坚强不屈,英勇就义,永垂不朽!”康克清题词:“秋瑾英烈,光照千秋!”这些题词,既是对秋瑾革命功业的颂扬,同时又时刻提醒国人深切缅怀秋瑾的革命业绩。

《南方报》称:“学界中人以秋女士实为女学界不可多得之人,名誉卓著,咸皆惨惜。”

《时报》相继发表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的来稿《秋女士传》和《纪秋女士遗事》,认为秋瑾是一个如“俄之苏菲亚、法之罗兰夫人”一样的女权革命者“。

《中华民国史》李新主编:“秋瑾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牺牲的一位杰出的女英雄。”

《辛亥革命史稿》金冲及、胡绳武著,更是明确地认定:“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杰出的女革命家”,“是中国第一个为民族民主革命流血的女革命家。” 

郑云山、陈德和著的《秋瑾评传》论证了这样一个中心论点:“秋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爱国者。” 这是大陆学者普遍接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

杨碧玉著的《秋瑾政治人格之研究》从政治心理学的方向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秋瑾为何成为清末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秋瑾采用什么方法与态度以达到其提倡妇女运动的目标及革命的理想?秋瑾何以能为革命而从容就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探讨,其对秋瑾历史地位的基本评价是:秋瑾是“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终其一生,她都在为伸张女权而奋斗,在为革命建国而努力,把妇女运动与排满的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  这是大陆学者普遍接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 

吴玉章:“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女英雄,她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而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  近代中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革命离不开作为“半边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因而成为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帜:一个代表近代中国女权革命女性的颇具象征性意义的标志性历史人物。

回答3:

  秋瑾辛亥革命中女烈士
  秋瑾名闺瑾,字璇卿,小字玉姑,号旦吾,别号竞雄, 自称鉴湖女侠,笔名汉侠女儿、秋千。原籍浙江绍兴县,生于福建厦门。
  她少年时期,由母单氏授以家学。1894年其父任湘乡县督销部办,她亦随父来到湘乡,并于1896年与当地乡绅王廷钓结婚。由义巷的“义源当铺”就是王家开设的。秋瑾在湘潭居住期间,一边哺育儿女,一边习剑练武,同时还写过许多反映自己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忧时愤世的诗篇。如《咏琴》:“手抱绿绮来,七弦发清响,但恐所好殊,不遇知音赏。”《谢道韫》“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踏青记》:“曲经珊珊芳草茸、相携同过小桥东。一湾流水无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红。”

  秋瑾生活过的地方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毅然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日本结识了刘道一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于1905年9月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1906年返回祖国,次年元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发表了系列革命文章与诗作,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奔走呼号,成为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7年春,秋瑾返潭小住,不久回到绍兴大通学堂主持教务,以此为据点,联络浙江、安徽等地的革命力量,并决定在两省同时起义,互相配合,攻取南京。为武装斗争曾立誓言:“我今必必必兴师,扫荡毒雾见青天,手提白刃觅民贼 ,舍身救民是全贤!”后因安徽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巡抚恩铭被俘就义,事机暴露,清兵包围了大学堂,秋瑾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英勇就义。就义后,灵柩曾一度停厝昭山,1912年其后人将其归葬西湖。孙中山在祭奠时为她作挽联致哀:“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令招侠女魂。”并亲笔题赠:“巾帼英雄”的扁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