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2025-04-16 07:57: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1 )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质的阶段上,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每一种现实的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108页。)

例: (略)

( 2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既是决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

  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 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363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至不能继续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部分的变革以继续维持它的存在;而当这种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必须进行全面的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业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所以,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新生产关系的创立,都是客观的必然。

*注意:

  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发生,它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在阶级社会中,是通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进行的革命斗争而实现的。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地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两个原因:

① 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人与物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形式,从而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够比较充分地调动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使其发挥作用。

② 它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使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有了余地。

  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合乎规律的变革,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都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形成以后不到 100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就是一个证明。

(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阻碍作用分为两种情况:

  ① 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 (略)

  ② 当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阻碍作用。

例: (略)

*注意:

  生产关系的巨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就表现得十分突出。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似乎这时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须知,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这时由它表现出来的巨大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最终必将冲破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 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

2.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本身就意味着对生产关系提出了为自己服务的内在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也正是生产力内在要求的体现。“决定”和“反作用”的矛盾运动和有机结合,形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性运动。

*注意:

  I .对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理解时,必须反对下列两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i .机械地认为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ii .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要么绝对适合,要么绝对不适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合与不适合,不是绝对的。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也是基本适合,并不排除它在个别环节或个别方面还存在某些部分的不适合;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也是基本不适合,并不排除它在个别环节或个别方面还存在某些部分的适合。

例: (略)

  II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一个是经常变动的,另一个则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基本不能适合它的发展的时候,才会出现生产关系变革的必要与可能。因此,不能单凭生产力有某些发展的事实,就贸然地去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前提有其客观尺度,这一尺度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i .从质上看,一种新的生产力已经形成,它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ii .从量上看,这种新的生产力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或者已经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原有的旧的生产关系无法容纳它的存在和发展。

  二者的统一才是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前提,是生产关系何时变革以及怎样变革的客观标准。

  如果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要求变革而人们又不去变革,致使生产关系长期落后于生产力;或者生产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时 便 人为地“拔高” 生产关系的“ 超越” 做法,都是违背这一规律的表现。

  III .不能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似乎在它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不必去为实现这种变革而进行任何的主观努力。事实上,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有生产力的一定发展这一客观前提,绝不排斥这一变革又总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又是通过人们的具体历史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我们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正是以这一客观规律为依据的。经济制度改革的成就说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农村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就是这一客观规律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