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BS09式军用霰弹枪的研制历程

2025-04-07 16:40:0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QBS09式军用霰弹枪系统研制工作历时四年,经过方案论证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包括初样机阶段和正样机阶段)、设计定型阶段(包括国家靶场设计定型试验和部队试验),圆满完成了研制工作,通过设计定型试验的全面考核。研制期间,试制样枪数十余支,试验消耗各种弹药10余万发。 2005年初,军用霰弹枪系统项目启动后,为了深入了解部队对军用霰弹枪系统的战术需求,在军方的组织下,设计师一行人先后走访了三军特种部队及某陆军指挥学院等单位,就霰弹枪的发射方式、供弹方式、枪托形式、弹种配备以及瞄具配备等进行了部队调研。当时,研究人员先后拿出多套研制方案,如弹匣式霰弹枪、下挂霰弹枪(下挂于95式步枪)、无托霰弹枪及伸缩托霰弹枪等,最终,确定了伸缩托霰弹枪方案以及配用的杀伤霰弹方案。
方案论证阶段,解决了许多核心技术问题,弹药方面的问题。如:
杀伤霰弹起初采用分体式弹托,射击密集度非常不稳定。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人员展开技术攻关。弹托分别采用一体式、嵌套式结构,同时采用不同的弹托材料以及增设杯托结构,对各种设计进行多种组合并试验,最终证明将弹托改为铝杯托与低压聚乙烯注塑成一体的结构后,射击密集度能够满足系统指标要求。
另外,试验中还出现霰弹中的钨球弹丸没有从铝杯托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独头弹”以及弹着点散布没有规律的现象。通过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弹丸前部的封口片在入膛时卡在弹托口部,没能与弹托分离,或者分离时机不一致。后来,将封口片材料改为易碎材料,入膛时就碎裂,保证了钨球弹丸与弹托的顺利分离,同时降低了封口片对分离过程的干扰,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
枪械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供弹可靠性不好。原因有二:一是枪械控制出弹的环节较多而影响供弹可靠性。经过分析,研制人员采取去掉中间件控制板而利用枪机直接控制定位板,当抛壳后,枪机连杆上的凹槽让开定位板上的凸起,从而解脱定位板达到控制出弹的目的;二是枪机后坐速度大,致使托弹板上跳而影响供弹可靠性。通过采取强制机构,使得托弹板在下一发弹出弹仓前被定位板可靠地限制在下方位置不能上抬,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采取这些有效措施,解决了霰弹枪的供弹可靠性。
决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问题后,2005年11月,军用霰弹枪系统通过方案评审,转入工程研制阶段。 这一阶段历时两年多,先后完成了初样机和正样机的设计、试制、试验及鉴定工作。
工程研制阶段主要解决了弹壳贴膛、杀伤霰弹弹托高温气化、特种环境下的霰弹枪可靠性、霰弹枪闭锁机构强度等技术问题。
弹壳贴膛问题试验中,当霰弹枪连续射击几十发后,弹膛内有大量残余物附着,随着残余物的不断增加,将弹膛内壁与弹壳之间的间隙堵塞,使弹壳卡在弹膛壁上,弹壳无法被顺利抽出。经分析确认,主要是由于膛压超过了弹壳的承受压力。根据内弹道理论,降低起动膛压可以降低最高膛压。具体措施是增加弹壳药室容积,以降低发射药装填密度,同时降低发射药燃烧速度。
弹托高温气化在高温试验时发现,杀伤霰弹弹托材料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产生气化,进入导气室后又重新凝固粘附到气室、活塞以及弹仓管外壁,造成摩擦阻力增大,导致枪机复进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在弹托底部加注了不易被气化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底垫,防止了弹托的高温气化。
特种环境下的霰弹枪可靠性主要是在扬尘、淋雨、浸河水等特种环境条件下出现了自动机复进不到位的故障。经过反复优化匹配结构参数,最终将霰弹枪的导气调节装置在原来的大、小导气孔两个位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档封闭气室位置,在该位置上导气孔完全关闭。武装泅渡前封闭气室,使泥沙很难进入导气室,避免导气室内泥沙沉积;射击前则将调节装置调节到合适的导气孔位置。
霰弹枪闭锁机构强度 在对霰弹枪进行的综合寿命试验中,曾出现机头闭锁凸笋断裂问题。为了提高闭锁机构的强度,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大机头闭锁凸笋的厚度,并加大闭锁支撑面根部圆角。闭锁机构改进后,样枪可顺利完成5000发实弹射击。
关键技术问题解决后,2008年3月,军用霰弹枪顺利通过了正样机鉴定,自此转入设计定型阶段。 这一阶段完成了国家靶场设计定型试验和部队试验(热/海区、风沙区和寒区)。针对各项试验,特别是部队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军用霰弹枪系统进行进一步改进,主要是解决了诸如下护手刚度不足、枪托底板偏小、枪托易拉脱等勤务使用问题。
2009年,军用霰弹枪系统通过了设计定型,被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制式装备。

回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