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作文

我要以移山和移人为话题的作文
2025-02-24 02:39:4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首先,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
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挖一座山去填一个
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
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其次,我们知道,问题有多种,有的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那么我们无法选择。而有的则有多种
方法,正如愚公所面临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打破封闭僵化的思
维模式,提倡功效结合的思维方法。这也意味着人员、物资、信息的合理流动。而这些也是发
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
再次,不管愚公采用哪种方法,它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的与外界沟通。既然解决的问题相同
,那么肯定要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试想,山就这么移下去,至少需要多少代人,而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难道应该用来移山吗?如此劳民伤财,还不如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打破封闭的凝固,创造开放和流动是历史进步之所在。
而今,君不见愚公之愚;君不见破坏自然之厄运;君不见有效的实现目标的科学手段;君不见
,近代中华儿女转战南北,四海为家,创万世伟业.看今朝,神州大地上开放和交流,中华民
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科学精神,是时代旋律、时代需要的新思维。有道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只有务实,应变进取,才能破旧立新,再造辉煌。

回答2:

话题作文“改变别人与改变自己”写作示例

湖南沅陵一中曾庆培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年轻人,听说深山寺庙里有一位高僧会移山之术,于是前往求教。高僧就带年轻人朝身体左侧的一座高山走去。翻过高山来到山下以后,高僧说:“年轻人,这座山刚才在我们的左侧,现在移到了我们的右侧,这就是我的移山之术。”年轻人迷惑不解,高僧进一步说道:“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以上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或许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往往要求改变别人的情况较多,而改变自己的情况较少,这是为什么呢?请就“改变别人与改变自己”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历史感和现实感都很强的话题。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人定胜天”的思想曾经一度呈压倒优势,应该说,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在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思想是一种“强心剂”;但是,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恩格斯说过,人对大自然的每一次破坏都会遭到它成倍的抱负。事实也一次又一次令人恐怖地印证着这一观点的惊人正确。于是,一个极端又出现了,有人开始呼吁:人应该顺应大自然,不要妄想改造大自然。写作此文,结合哲学常识和现实状况阐述自己的看法不会太难;要以事实说话,切忌观点偏激。

例文:

是改变自己呢,还是改变世界

前几天乘火车去洛阳,途经济源市,忽然有人说,看!窗外的大山,那就是“愚公移山”的山啊……透过窗玻璃,向外一望:危乎高哉,直插入云,莽莽苍苍,一个山峰接着一个山峰,好雄伟的一大片,不知占地几多面积,这就是有名的王屋山啊。我想起了那个愚公,以及他的誓言:就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了,何愁挖不平!

然而,几千年过去了,山,还是原来的山,丝毫没有降低的趋势,而那个愚公呢?他的子子孙孙今何在?难道都忘记了祖先的誓言?

由王屋山的依然存在,我不禁想到了两个故事。一是《改变自己更容易》,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到离王宫很远的地方旅行。回到王宫后,他不停地抱怨脚疼,他以前从未走过那么长的路,况且他所走的路粗糙多石。于是,国王准备下令,让老百姓用皮革铺好每一条道路……这时,一位大臣进言:“陛下,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金钱呢?何不剪下一小块儿牛皮,包在自己的脚上?”听了大臣的话,国王如梦初醒,他接受了大臣的建议——为自己做了一双厚底牛皮鞋,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

想起的另一个故事是《换鞋与换路》。这个故事说,一位哲人与门徒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沾了许多泥点儿。穿了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上雨鞋呢?”哲人望望连着村子与外界的泥泞之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后来,在哲人的带领下,大家一块儿硬化了路面,从而一劳永逸,不必再受“换鞋”之苦。

这是两个与鞋与路有关的故事,但故事的内涵却截然不同。前者是说,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我们一直在改变世界,但有时更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原因是“改变自己更容易”;后者是说,人们遇到困难时,总会避难趋易,抱着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的想法,被动地适应外界的要求。殊不知这样做,反而留下更多的忧患和烦恼,所以,要首先改变世界。

是改变自己呢,还是改变世界呢?这两个故事的作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得都蛮有道理。不过,窃以为,他们的认识不免偏颇。我们应该在改变自己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改变世界。同理,在改变世界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改变自己。那个穿上了“皮鞋”的国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应该发动臣民,把国内的道路修平修好,这是造福于民的善举。那个哲人,幸喜走的路不是太长,“硬化路面”也比较容易,倘若他要走的是一条五十里、一百里,甚至十万八千里的路呢?那么,雨鞋就是必备的东西了。所以,在遇到类似“路”与“鞋”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改变自己”,然后,再想想“改变世界”。

还说《愚公移山》吧。愚公是决心的象征,但遗憾的是他从没考虑过先“改变自己”,只知一味地“改变世界”,结果几千年过去了,太行山、王屋山,不是照旧岿然不动吗?倘若我是愚公的话,我会首先改变自己。既然两座大山挡住了自己的出路,何不先把自己的家搬到山下去,等到有了条件,比如炸药、推土机之类,再在山上修出“大马路”,这样的话,也不至于子子孙孙无穷尽地挖呀挖呀,枉费力气,至今也没见什么效益。今天的人们,比愚公聪明多了,透过车窗玻璃,你会看到,许多道路直通王屋山山腰,山腰上还能看到影影绰绰的行人,他们是在游览风景,还是在进行某种劳动?(文/郭振亚)

点评:“我们应该在改变自己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改变世界。同理,在改变世界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改变自己。”这是本文的观点,也是本文最为“出彩”的地方。正是这样的观点使本文充满了思辨色彩,使文章具有了无法辩驳的力量。另外,由于作者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入文,所以行文显得从容不迫,极为自然。娓娓的叙述中不时插入自己的思考、融入精辟的议论也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回答3:

没看懂移山和移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