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历史发展:
北宋于行政区都督府设都督,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缺者以知府事为长官,掌本府兵民之政。地位较高者称大都督。
元天历二年(1329),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后改为大都督府,置大都督,统辖钦察诸部侍卫军及地方镇戍军。
明朝初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中外兵马。洪武十三年(1380)诛胡惟庸,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一员。
清初,沿袭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为提督和总兵官的加衔。乾隆十八年(1753)废止。
清末民国,辛亥革命,起义各省多置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袁世凯上台后改称某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1916年袁死后改称督军,1922年又称督理。
含义
都督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 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成回师后则罢官。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魏晋时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
都督一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影响最大的是后一种。
百度百科--都督
都督在当时相当于总理,也分管军事。
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都督一名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影响最大的是后一种。持节都督来源于汉代的督军御史﹐职责是监督州郡镇压“盗贼”﹐如东汉顺帝时﹐御史中丞冯绲持节督扬﹑徐二州兵镇压九江“盗贼”﹐就是一例。其后﹐又以中郎将督军﹐更增加了军事统帅的因素。汉末董卓之乱后﹐州郡拥兵割据称雄﹐朝廷为了笼络他们﹐有以将军兼督数州或都督某州的称号。
献帝建安二年(197)以袁绍为大将军﹐赐弓矢节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是最早见于史籍的持节都督。大约同时﹐魏武帝曹操以程昱为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这种都督就成为统治地方的军政长官了。
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大都督可以说是周瑜了。
扩展资料: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 。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赤壁之战期间任大都督。
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都督
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代的最高行政类官职。但是具体是什么官也不好确定,因为每个朝代对官职的设定都是不一样的。反正这个官职是比较高,而且权力比较大的了,要想当年周瑜当上大都督的时候对兵权都是绝对的掌握,当时连孙权都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可想而知都督这个官职权力很大。
虽然都督现在相当于是行政类的官职,但是在当初大多数都是直接掌管兵力。在三国时期,都督是一种军事职称,而到了明代又变成了中央军官,所以在每个朝代都督的职务都是不同的,但是大同小异的是都是掌管军事这一块儿。但总的来说多多在现在职称来看,算是公务员2-3级的样子,也算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干部了。
其实都督这一职位是在三国时期盛行起来的。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在多地设下了军营并提拔了许多都督,便也形成了多个督区。汉光武帝初年,因为常年出兵征战便设置了“督军都御史”后在三国时期都督这一职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开始渐渐的变成了中央军事的职称。
后来到了北宋时期,都督多以亲王担任职务,到了南宋就更少出现都督这个职务了,后来就演变成了军事首长的称呼。而且在元朝的时候设立过大都督府用来统领全国各地的军事调动。但是在明朝时期都督却变成了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所以一直到后来,都督这个起初光鲜亮丽的职位也就永远的陨落了,之后一般都叫军事首长进而更是废除了都督这个称呼。
都督是古代的官职,至于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具体要看是什么朝代。
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相当于军区的司令或是相当于现代的方面军司令。
唐朝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相当于现今公务员体制的部级正职,省级正职:三至四级公务员。
都督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古代军事指挥官官名。最初是军队中的监察官,与监军相同。在魏晋之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之职。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都御史”,简称督军、都督,以监督诸军,与监军相同。事成回师后则罢官。汉末、三国时期,都督一职获得较大发展,开始逐渐成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军事首长的正式官名。
魏文帝则以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假黄钺,以总统外内诸军。同时,又在中央以外军事重地置都督以管理诸州的军事,或兼领刺史,都督亦开始为地方的军事首长。
晋朝初期,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诸军者地位最高,监诸军次之,督诸军地位最低。持节亦分为三级,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
隋朝另设总管,大都督等职成为武官军衔,隋炀帝时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唐朝时改“大都督”为“骁骑尉”、“飞骑尉”,“帅都督”为“云骑尉”,“都督”为“武骑尉”。
唐朝于各州设总管,并加持节。唐高祖武德元年,设洺州、荆州、并州、幽州、交州五州为大总管府,七年又改为“大都督府”,都督之名复立。唐睿宗太极初年,以并州、益州、荆州、扬州为四州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再加上潞州都督府,成为五大都督府。其余都督府亦分为上中下等。其中上都督府有五个,中都督府十三个,下都督府有十六个。
北宋时,都督多以亲王担任,但不常置。南宋时则多为军事首长的加衔,在需要时出兵时加衔。
元朝时,设大都督府,负责统辖诸部及地方军。
明朝初年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负责节制诸军,洪武年间又设五军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但在明朝中叶之后都督又成为虚职。
清朝初期,都督亦为军事首长的加衔,后来被废止。
指官职,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相当于军区的司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