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影《通天塔》的意义

2024-10-31 18:28: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想了很久不知道该不该为写这部电影写点东西,因为我内心对他存在某种恐惧,我恐惧的并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不见的,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但我最终还是决定要写一些,是因为我对他的不解,以及疑惑。
我单方面的把这部电影分为几个层次,“意外”“孤独”“无助”“爱”导演的叙事手法既分明而又穿插了这些曾面,以意外中有孤独,孤独中的无助,无助后的爱。
影片是以一次孩子试枪的意外而开始,但是他给我的意外不仅如此,我不理解导演为何要让一位看似最多10岁的孩子对着摄象机自慰,让他通过参演这部影片过早的明白了性的暧昧,也许是时世的沉沦以及现实的客观存在的吧,也许在通过电影向他的读者们诉说着什么,也许是想告诉人们,并不是地球每个孩子都是阳光下娇艳的花朵,导演大胆的告诉了我们他得世界观。至于美国夫妇中抢的意外,是联系故事的主线,我也就不再做过多描述,但是这个意外上升的了国与国之间微妙关系,和我一起看电影的同伴说,也许这次中枪世界会引发两国战争。也许这种观念看似夸大,但是我觉得战争不仅只是平原上上万人的撕杀,包括思想观念的战争,生命脆弱的人类再国与国关系的层面上就显得尤为的渺小了,也许是美国对自己国民的特别关爱,认为自己的人民只有自己可以救,但是我们怎么就不能说摩洛哥是再为了保护自己的国际地位呢?因为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没有什么比他们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还要重要的了。摩洛哥的警察对自己的国民态度也是另我意外之一,虽然一方面可以看出摩洛哥方对这件事的重视,但是我认为这正是某种“巴别”精神的体现,他们没有沟通,只有分歧,虽然统一了语言,但是思想却不同,年幼孩子为了保护家人,警察为了维护政府的脸面,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保护的对象,所以才会产生碰撞,这既有人与人之间的,也有文化之间的。孤独是每个人都不希望有的,影片中日本女孩是孤独的写照,我认为她是影片中唯一的异类,因为其他角色存在这各种种族间的差异,是起源与他们的文化隔阂,不同的肤色和不同的语言,缺少了交流,所以发生了各种的分歧,所以最巧妙的是导演对这个日本女孩刻画的良苦用心,她不是一个使用语言沟通的人,因为她的聋哑,造成了她仿佛是这巴别世界的另一空间的人,但是他同时被巴别精神所困惑,因为她不能与他人的沟通,造成了她的畸形思想,虽然有美丽外表,但是因为自己的残疾,总被别人当做怪物看,所以她需要做点什么来引人注意,大胆的裸露,以及勾引男人,我不知道她是否再宣泄自己的内心还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性爱也好,关爱也好。
虽然她总是试图溶入这个世界,但是当她发现在她迪厅扭动身体的时候,是显的那么格格不入,因为没有节奏,只有茫然,茫然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但正是这样,她才得以及早的脱离这个沉沦的世界。虽然灯红酒绿,但是一切都显的摇不可及。
孤独的人也总是无助的,就像那位摩洛哥保姆,总在哭诉,女人也许软弱,但是对于孩子的关爱也体现了另一种坚强,戈壁滩上的寻找,像是再寻找希望,但是这个无助的人,却受到了逮捕,民族间的分歧让她不能对自己爱的孩子给予继续的关怀,甚至不能让她把该说的话来说完,当一个民族不给另一个民族倾诉的机会时,那人种与人种的分歧也就相当之大了。
最无助的总还是要算布拉德.皮特夫妇,他们差点沉沦为这个躁动不安的牺牲品,成为国家利益保障的代价,再无助中,生命一点一滴的消亡,面临巨大的恐惧,同胞可以舍弃同胞,同伴可以丢下同伴,当那辆大巴车偷偷的开走时,在皮特心中,怎一个FUCK字了得......但在无助中也蕴涵这些须的感动,也许导演也不想一味的描述着时世的沉沦,所以摩洛哥导游神秘的驻扎到这个荒野的村庄中,没有爱情趋势,利益带动,导游的博爱胸怀,让我们与皮特体会到了在着沙漠村庄中除了干旱与恐惧中的另一种温情,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位导游同样会说英语,所以他沟通了皮特,排除了语言的障隘,心就靠的更近了,但是当皮特不让一位医生(想让我认为他是个作医生的确实也有点困难)给妻子看伤时,难以沟通带来的狂燥又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狂燥的背后确实又蕴涵了悲凉与无奈,两方政府的拖沓,使人的生命变的不堪一击,但结果终归是好的,当我们看着带有星条旗的直升飞机飞抵村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们得救了,有人说过了“做个美国人真好,政府对国民就是重视”熟不知这重视是多天的恐惧与愤懑换来的,因为这里存在了政府的沟通与国民间沟通的鸿沟。
最后一个主题便是贯穿全章的一个字眼“爱”
是爱把这一系列的巴别精神所贯穿的,它无刻不在,总体可归结为保姆对孩子的爱,丈夫对妻子的爱,女孩对父亲的爱,但是爱的好难,爱的更加用心良苦,可是矛盾的是,这一切巴别精神的出现,都是建立在爱上的,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爱会给人带来“意外,孤独,无助”那么我们到底还要不要有爱,爱他人还是爱自己,爱到什么程度,爱是天使,爱也是魔鬼。
影片的最后出显了导演的一句话--献给我的孩子。暗淡的夜,明亮的光。也许大家在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都会对本片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但是这句话的出现,仿佛让我们明白了些什么,孩子是可塑性最强的人,在着浮躁的社会的今天,我们唯一能纠正的就是孩子,夜再漆黑,再迷茫,导演都希望这部电影像明灯一样,告戒孩子永远不可迷失自己,沟通无时无刻的存在,不要被社会的伦理蒙蔽了双眼。
常常有人拿《撞车》和《巴别塔》做比较,不错,两个都是异类的题材电影,但并不小众,因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巴别塔》个人看来比《撞车》更深一些,因为人与人,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碰撞就是建立在沟通上的,就好象《巴别塔》根《撞车》是枝条与叶,所以我认为沟通与思想差异是无刻不互相交织的。
最终希望大家还是自己去亲身看一看电影,有可能的话多看几遍,我自己也会再看几次,因为我认为一次的欣赏并不足以能理解它,自己来体会这中间的爱与孤独,是否迷茫,看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