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母亲提议在春天去北海看花,是何用意?秋天到了,又提议去北海看菊花,又是为什么?急

2025-02-25 05:03: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秋天的怀念》母亲提议在春天去北海看花,是想让我改善心情,秋天到了,又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顽强无畏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希望“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

《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本文写于1993年。

扩展资料

《秋天的怀念》赏析:

文章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文章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借用景物来展开记叙,寄寓情怀。"花"是母亲的心爱之物;母亲想用看花来减轻儿子的痛苦;母亲的心碎了,花也死了;花是母亲纯洁崇高心灵的象征;花寄托了对母亲的永久怀念。

回答2:

妈妈想要看北海的菊花,想借着秋寒的菊花来引喻人生也可以这样,面对着困难困苦,面对着挫折都可以象秋菊那样傲然挺立,像松柏那样经风霜、耐严寒。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自从作者的腿瘫痪以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却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责骂他,反而以一颗慈善、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每当作者摔东西时,母亲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躲在角落哭,因为母亲恨铁不成钢又不忍心伤害他的自尊心。

后来,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他去看花,结果花没看,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他了。可是母亲临走前,还记挂着作者。母爱就是这样,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华丽动听的语言,点点滴滴却能缀成伟大的乐章。

扩展资料

《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回答3:

作者瘫痪之后情绪暴躁,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希望,于是母亲两次提出要推他去北海看花,直观上的用意是让他出去散散心,缓解一下情绪。
更深层次的用意有两点:一、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母亲让他感受一下这万物复苏的生机,重新点燃作者内心沉寂已久的希望。二、秋天,万物走向凋零,但还是有菊花在这个季节傲霜绽放,示意作者要像菊花一样坚强。
母亲在自己病魔缠身、生命已面临尽头的时候还在鼓励作者“好好活下去”,也是倒在动身去北海看菊花的前夕,母亲用坚强的意志教育了作者,母亲的逝去既让作者悲痛不已又使作者百感交集。
母亲是在秋天离去的,怀念这个秋天对于作者有着很特殊的意义,《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感情真挚,思念之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回答4:

母亲在春天提议去北海看花,在秋天又提议去北海看菊花,可能是因为母亲以前在北海生活过,对北海和北海的花,特别是菊花,有着深厚的感情。

回答5: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史铁生是一个残疾人,我们能从作者对母亲的深爱里,看到他对生活、人生的这种认识与信念。正是这种厚重的意蕴,使它超越了一般怀念文章的悲悼、痛惜的情感而升华到一种崇高、壮美的境界。
秋天本身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个悲伤、凄凉的季节。生活的信念来源有很多,但是自己必须有勇气地、坚强地面对生活。
就像那各色的菊花一般,人生也要活出各种色彩,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世界,打开封闭的内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勇敢地绽放自己,就像那五颜六色的菊花一般。